老區“今朝更好看”
- 發佈時間:2015-01-13 08:45:32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新年伊始,北京寒意正濃。然而,當記者來到北京展覽館主展區,紅色背景映襯下,一場主題為“今朝更好看”的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圖片展把記者帶到了溫暖如春的南國。
美麗的鄉村、縱橫發達的交通網路、崛起的現代建築、新興的産業集群、魅力十足的生態圈、保護完好的傳統文化……一張張圖片,詮釋著贛州市兩年來的巨大變化。
贛州市財政局局長陳水連向記者介紹,兩年多來,贛州市著力打造全國革命老區扶貧攻堅示範區,把解決好突出民生問題作為首要任務,共整合投入民生類財政資金達800億元,幫助群眾解決住房難、飲水難、用電難、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切實將黨中央的關懷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在展區的第一部分,記者看到鄉村房子建設得整齊漂亮,顯示出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據介紹,為了讓老區人民住上舒適的房子,兩年多來,國家共下達資金47.5億元,支援贛州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目前全市已有63.08萬戶、263萬農民告別透風漏雨的危舊土坯房,其中“兩紅”人員(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和紅軍失散人員)及烈士遺屬全部住上了新房。曾經頭枕波濤漂泊半個多世紀的全市1246戶4988名“水上漂”庫區移民,全部搬遷上岸。
“蘇區人民十分感激政府幫助他們改善住房條件。”贛州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以前由於一些山區偏遠,經濟條件落後,多年來,很多農民一直住的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就會房倒屋塌,生活極其困難。現在,住房條件變好了,農村基礎設施也有了很大改觀。兩年多來,該市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累計投入18.3億元,完成低電壓治理41.39萬戶,近300萬人結束了“冰箱成雜物櫃、電燈像螢火蟲、電扇轉不動”的苦惱生活,7.1萬戶不通電山區群眾告別了祖祖輩輩點煤油燈、用松明子照明的歷史,18.65萬戶農民看電視難問題得到解決。
贛州地區山高陡峭,嚴重影響著該地區百姓的出行,這也是該地區欠發達的重要原因。而現在這種狀況已經大為改觀,記者通過展示區圖片看到,贛州市交通已經呈現水陸空現代化立體大交通網路,贛韶鐵路、尋烏至全南高速公路安遠至信豐段建成通車,黃金機場改擴建,贛龍鐵路擴能改造,南昌至寧都、興國至贛縣高速公路加快推進,交通面貌已經徹底改變。
贛州市財政局經濟建設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兩年多來,該市新建、改造農村公路7900公里,數十萬群眾告別“出門三步羊腸道,百里千斤靠肩挑”的艱難日子;渡改橋125座、改造農村危橋380座、新建獨立大中橋92座,解決了全市580多個村、120多萬群眾的出行難題。
教育是立身之本,富有文化底蘊的贛州對教育更是重視。兩年來,該市改、擴建校舍面積達234萬平方米,中小學寄宿生宿舍11.6萬平方米,校舍D級危房基本消除,2.1萬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不再睡地板,283個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啟動建設。
為了保持可持續發展,贛州市根據自身特點,全力譜寫産業發展新篇章。特色農業、工業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都獲得了很大發展。2013年,地區生産總值1673.31億元,增長10.5%,增幅全省第三,每人平均生産總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財政總收入280.2億元,增長21.4%,增幅全省第二。
繽紛的
色彩也傳遞著贛州充滿生機的多元文化。目前,贛州形成了綠色文化、宋城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輝映的多元文化格局。贛州市被命名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批准設立國家級“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
清澈的章江、貢水見證著蘇區人民的淳樸。為了保護水源,贛州市堅持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城市生態環境競爭力進入全國前20強,並被聯合國環境規劃基金會授予“綠色生態城市保護特別貢獻獎”,榮膺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範城市”。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