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投資渠道趨多元 內地掀起理財熱
- 發佈時間:2015-01-12 10: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記者 周銳)“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為了避免手中鈔票被通脹攤薄,越來越多的內地民眾開始將自己的存款“搬出”銀行。而伴隨著理財渠道的日趨多元,餘額寶等一年前還被視為風險與誘惑並存的新事物,如今在很多民眾眼中已經成為相對穩健的投資渠道。春節將近,大家紛紛盤點自己的理財收益,有人歡喜有人憂。
“當初還有些膽戰心驚,但現在這已經是我最保守的理財手段”,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張林告訴記者,2014年初,她曾將40萬元(人民幣,下同)轉入餘額寶中,高的時候每天有70元的收益。但現在他將更多的視線投向其他渠道。
“最主要的原因是收益率下降,餘額寶這幾天大概在4.478%左右,北京銀行一款非保本的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就有5.8%,更不用説一些信託産品”。
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的孫浩是信託産品的受益者。年初時,他給家鄉一個幫企業做融資的朋友轉過去12萬,年末時獲得2.4萬元的收益。“但以後不打算再弄了,因為房地産不景氣的情況下,沒什麼行業能用得起這麼貴的資金”。孫浩告訴記者,他的一個朋友也做過類似投資,但最後發現是“擊鼓傳花”,老闆跑路所有人血本無歸。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抵禦高收益的誘惑。在北京工作的張澍告訴記者,她在一家銀行發現了一款針對事業單位員工的貸款産品,只要出具人事部門證明,就可以獲得30萬元的貸款額度。“我貸了30萬出來買了一款信託産品賺差價,過去一年‘憑空’收益了1.8萬元”。
相比于上述非正規的融資渠道,2014年末走出一波牛市的A股就成為很多民眾理財的首選渠道。
官方數據顯示,僅2014年12月8日至12日這一週內,滬深兩市新增股票賬戶89.22萬戶,創2007年10月來新高。
小萍就是股市新兵中的一員,不過她沒有分享到這波股市上漲的紅利。“説實話,幾隻牛股都曾拿到手裏過,但沒穩住,倒騰來倒騰去最後又都賣了。
小萍回憶説,作為跑經濟的記者,自己經常能判斷對行情的方向,但卻因為缺少經驗尤其是沒有經歷過暴漲的牛市,所以最後在操作上出現了很多問題,“經常想著換,什麼漲跟什麼,幾個月下來浮虧三成,交了筆學費”。
相比而言,在股市浮沉多年的榮紅就賺得盆滿缽溢。“我的日常操作以打新為主,2014年申購了十多次,中了四回,一般是一打開我就賣出去,收益率基本在150%左右”。
相比于股市的紅火,投資樓市的收益率就沒有那麼樂觀。蔡紅2014年6月拿到了自己在北京五環外購買的第二套住房。她告訴記者,買房就是為了投資,首付六成,貸款利率也上浮了,但現在房子卻不好賣了。“一方面價格在向下走,另一方面我這套房子五年內賣的話需要交很高的稅,雖然可以讓買家承擔,但這樣加起來就比附近滿五年的二手房要貴近十萬,沒啥競爭力”。
好在蔡紅對此早有準備。她當時特意選購了一層的房子,所以現在她直接將毛坯房租給打算在小區開展業務的裝修公司,“月租金2600元,基本覆蓋月供,但六十萬的購房款估計還得壓上好幾年”。
除了樓市、股市、信託、基金,一些新的理財渠道也受到關注。2014年,74名武漢大學的畢業生以眾籌的方式在北京的一個景區合夥開了一家咖啡館。這讓同是武大校友的周晨動心。“這種方式很有意思,而且一萬元的入股額度也不太多,所以我正在聯繫他們,希望也能入股和校友們一起玩一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