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區工作:從認識和熟悉人開始

  • 發佈時間:2015-01-12 06:29:29  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 鳴

  社區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為社區居民服務。要搞好服務,首先就要認識和熟悉服務對象,這是搞好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不認識、不熟悉居民以及不了解居民的所需所盼,要搞好社區工作,做一名稱職的社區工作者便是一句空話。

  人民日報記者顧春曾跟隨俞復玲一天,實地體會她在划船社區的工作。“一路上遇到打招呼的居民有二三十人,俞復玲都能叫出名字,説個大概。她説社區1.4萬人,基本熟悉,除了一些外來居民來來去去太頻繁,沒法一一對上號。”(1月9日《人民日報》)看到這裡,筆者忍不住想問一下其他社區的領導及工作者,你們對轄區的居民有這麼熟悉嗎?了解有多少?不少社區的工作與划船社區相比有差距,恐怕根源就在於此。

  要認識和熟悉人需要花時間,是功夫活。人與人之間接觸多了,才能相互認識了解,成為熟人。社區幹部與社區居民同在一個小區,抬頭不見低頭見,應該説接觸機會還是多的。但毋庸諱言,有的社區幹部或坐辦公室等人到府,或忙於填報表跑機關應付上級部門,功夫沒有花在認識和熟悉居民身上,當然就與居民相見不相識,陌如路人。而俞復玲在這方面是舍得花時間的。她有每天在小區轉兩圈的習慣,上班第一件事和下班最後一件事就是把整個小區轉一遍。這個“轉”既是認識和熟悉居民的過程,又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手段。為了節省時間,她堅持中午自帶盒飯,一有空隙便進門入戶,走訪居民家庭。日積月累,俞復玲認識和熟悉的居民怎麼可能不多呢!

  要認識和熟悉人需要付真情,是項情感活。只有真情付出,把居民當作自家人,居民才會説心裏話,視你為親人,形成雙向互動;你去認識他,他來認識你,有事才會主動來找你。俞復玲的心中始終裝著居民,居民冷暖事點滴在心頭,總是想方設法為居民排憂解難。她跑得最多,最為熟悉了解的不是小區內居住的官員、老闆,而是那些需要幫助的困難弱勢群體。她組織為老年人服務的志願者隊伍,開辦“老年食堂”,消除了老年人就餐、洗衣、就醫的後顧之憂;她為小區內的殘疾智障人士辦起了“夢工坊”,讓一批殘疾人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正是這件件樁樁的貼心親民事,使俞復玲認識熟悉的人越來越多,她也因此越來越受到居民的尊重與愛戴。

  許多人不明白社區幹部是幹什麼的,應該幹些什麼,為什麼有的社區幹部幹得好,有的社區幹部幹得不怎麼好?俞復玲的事跡告訴我們:社區居委會不是政府權力部門、行政管理機構,其職能就是服務居民。社區幹部應該從認識和熟悉人開始,幹些給居民帶來生活方便和實惠的事情,而不是要求居民幹這幹那。從這個意義上説,社區幹部是否稱職只要簡單兩問:社區幹部認識和熟悉多少居民,有多少居民認識和熟悉社區幹部?社區幹部為居民做了哪些服務工作?

  社區工作從認識和熟悉人開始,從事其他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那些只知領導不知群眾,緊密聯繫領導、嚴重脫離群眾的人,要想搞好工作是不可能的。願所有公職人員從俞復玲的事跡中受到教育和啟迪。

  要敢説“有事來找我”

  □鹿 山

  “有事來找我”,是俞復玲在看望社區老黨員、殘疾人、獨居老人、困難戶時,總不忘要説的一句話,也成為划船社區最悅耳的聲音。

  居家過日子,“有事”是常態。俞復玲所在的划船社區,是一個基礎設施差、特殊群體多、管理難度大的老社區。小到入托難、入學難、家電維修、電線老化、水管爆裂,大到扶貧幫困、就業養老、物業管理矛盾、背街小巷改造……這些關係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俞復玲事事關心,只要聽到了、看到了或者想到了,就會發動黨員、社工、志願者、群眾,千方百計為大家排憂解難。

  怎樣對待百姓的事,有截然不同的境界,就會産生截然不同的結果,甚至關係人心向背。“你把群眾舉過頭頂,群眾就會擁護你的工作。”俞復玲把群眾放在心尖尖上,把群眾當親人待,把居民的困難、需要當作社區黨委服務的方向、工作指南,努力使黨委的服務“接地氣”,找到了基層治理的真諦,趟出了一條又一條新路徑;她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建設“美麗中國”從建設“美麗社區”開始,不斷解決一家一戶那些“不起眼”的小事,集中起來就是關係社會和諧的大事,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她的敬業、奉獻精神成為基層黨員的表率,成為社區工作者的一面旗幟,贏得黨員、群眾的尊敬和信賴。

  對照俞復玲這面鏡子,一些人存在很大差距。他們或熱心於個人的私事,對群眾的呼聲左耳進右耳出;或不關心百姓的痛癢,頭腦中的潛臺詞不是“有事來找我”,而是“最好別煩我”;或醉心於中看不中用的“政績工程”,覺得百姓的困難、問題“都不是事”,頂多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覺得“是事也就煩一會兒,一會兒就沒事”,因而打打官腔,能推則推,能拖則拖,口惠而實不至……凡此種種,久而久之,就會失去百姓的信任,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可貴的平民情懷

  □陳依元

  所謂平民情懷,就是真誠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態,自覺尊重、維護百姓的各種權利,全心全意為之服務的情懷。“小巷總理”、“飯盒書記”俞復玲就做到了這一點。

  平民情懷追求為民全身心服務,“百姓之事無小事”。俞復玲認為社區的工作繁瑣細小,漏掉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出問題,小事不做有時會變成大事。社區一萬多名居民,每個居民有自己的想法,哪個想法都不能被忽視。針對社區裏老年人、失業者、貧困戶、殘疾人佔比較高的情況,她主張提供分門別類的“精細化服務”,就連“獨居老人冬天飯菜必須是熱的”這樣的“小事”也沒忘記,特別交代“飯盒外面要裹一層棉布”,多麼無微不至的關懷!

  平民情懷追求家的情感,傳遞家的溫馨。12年中,俞復玲時刻把社區當自己“家園”, 甘當社區“大家長”。她把工作當“家事”,事事上心地處理。每天提早一個小時出門,雷打不動地要到小區裏轉轉,看看社區的情況,聽聽居民的想法。她犧牲“小我”為“大我”,充當居民慈愛的親人。現在,這种家的情感正傳遞到社區的每一個人身上———有的老人因“這裡服務好、人情味足”而不願搬走。

  平民情懷追求真誠、實幹。“百姓冷暖事,滴滴在心頭”,俞復玲組織過10多場“春風就業招聘會”,為200多人找到了工作;開辦“助殘服務夢工坊”,設立花卉超市,讓殘疾人放飛理想;張羅成立了“為民活頁社”,讓100多名大齡失業婦女在家門口臨時就業;辦起了居家養老中心,老人們在這裡吃飯、聊天、下棋,每逢佳節還送上粽子、糕點……

  平民情懷是黨員幹部應有的人格品質,所有黨員幹部應像俞復玲那樣,時刻了解百姓冷暖與民生疾苦,為民爭,為民愛,為民呼,為民奉獻。

  俞復玲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隨打隨接。作為公職人員,公佈手機號碼,並不屬於工作職責要求,純屬個人自願。俞復玲之所以公佈,是因為她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把社區居民當成了自己的親人,緣于一份為民親民便民的責任感。揆諸現實,有的地方,熱線電話雖有,卻形同虛設,要麼一直忙音,要麼提示空號;有些部門,負責接聽熱線電話的人,或高高在上,冷漠對待,或推諉扯皮,敷衍了事,以致熱線成了死線和冷線。

  ———浩 雲

  俞復玲為廣大社區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做法,那就是“三心”———貼心、耐心和細心。“貼心”考驗工作目的。社區、居民熟人圈,彼此知根知底,貼心不貼心,裝是裝不出來的。只有捧著一顆愛心,才能贏得居民理解、支援和信任;“耐心”體現工作態度。居民找社工倒苦水,舒緩壓力和焦慮,社工就得有耐心,樂做出氣筒、減壓閥;“細心”反映工作方法。社區工作“婆婆媽媽”,一句話説得不妥,一事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反感、不滿。把事情想細想週到,一碗水端平,才能體現工作能力和水準。

  ———求 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