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區居民自辦民俗博物館(圖)

  • 發佈時間:2014-09-28 09:33:36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抗日戰爭勝利後領到的日軍皮毛靴、抗美援朝時的木頭月餅模子、一百多歲的大水缸、清朝末期的首飾匣子、民國時期的藏書章……你大概不會想到,這些是社區居民自己辦起的民俗博物館藏品。

  走進紅橋區咸陽北路街化工社區的民便康社區民俗博物館,宛如時光穿梭,近四百餘件展品真實再現了過去的生活場景:從火花、糧票、木質梳粧盒等日常物品,到系列照相機,從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暖被壺到五六十年代的貼畫、鞋楦,再到七八十年代的花瓶、糖罐、電扇、縫紉機……很多老物件已經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裏。居委會負責人辛大姐隨手拿起一個狀似鐵篦子的物件讓記者猜是做什麼的,在猜過花灑、井蓋、篦子等答案後才揭曉了真正的用途:“這是以前用來罩在煤球爐上烙餅的傢夥事兒,學名叫‘炙爐’,現在早就沒人用了。”

  民俗博物館裏的所有展品都來自社區居民,“我們徵集了兩三個月,收到了近五百件展品,以紅橋區的居民為主,也有其他地區的群眾給我們提供的。你看,這個是社區裏一個老中醫小時搗藥的缽子,老人活到九十多,去世後他的兒子把它拿出來展示。”拿起一件件展品,辛大姐如數家珍,展館裏每個老物件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個不認識吧?這個是補襪子用的襪子架,開館時只有一個,後來有個參觀的老人看到這個,又從家裏拿來了一個湊成了一對。”據介紹,民俗館開展不到一個月就小有名氣,甚至有民俗愛好者跨了幾個區趕過來參觀。隨著市民的熱情參與,展品也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 房志勇 廖晨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