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山眼科中心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發佈時間:2015-01-12 02:31:2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訊 (杞人)“説起白內障手術復明,現在大家都會覺得很簡單,但在18年前卻是很複雜的手術。”作為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白內障復明手術體系的創建及其應用》的領軍人物,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劉奕志説到此感慨萬端。

  白內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也是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手術是復明的唯一手段。然而在未開展上述項目以前,我國盲情報告各異,技術落後,衛生資源不足,多數患者未能得到治療。統計數據表明,1992年全國的手術量僅10余萬例,而每年新增白內障盲人45萬,照此推算2020年我國白內障盲人將達2000萬,“面對嚴峻的白內障盲情,18年前,我們開展了大規模致盲眼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我國白內障盲比例高(61%)、手術覆蓋率低(40%)、復明率低(42%)和生存品質低的特徵,這就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全球防盲戰略提供了依據。”劉奕志説。

  劉奕志介紹,課題組經過18年的努力,依託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了國際領先的白內障手術技術體系及覆蓋全國的推廣應用平臺。其核心成果主要體現在:

  創新“SLIMCE”式無縫線手法摘除術,成為發展中國家基層防盲的最佳術式。在發展中國家,白內障復明既往多采用經眼球半周長開放式切口的術式,技術落後。我們創立“SLIMCE”術式,無需縫合,成本低,容易掌握,復明率顯著提高。獲美國2008年度白內障年會手術銀獎,在我國和印度等國家廣泛應用。

  建立了適合國人的微創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體系,成為我國大中型醫院的首選常規術式。1992年率先將微創超聲乳化技術引入國內,但照搬西方技術,嚴重並發癥多,無法開展。課題組根據中國人眼解剖和病理學特點,突破性改進了碎核方法、切口製作和人工晶狀體固定等關鍵技術,提出手術並發癥處理原則和個性化治療方案,使並發癥降至1.95%,術後1周平均視力恢復到1.0。

  率先發現“扭動”優於“振動”模式,首創國際領先的“扭動”超聲乳化手術體系。傳統動力系統能量浪費50%,效率低,損傷大。課題組最先發現“扭動”優於傳統模式,首創螺旋吸核技術,制定了手術參數,效率提高了33.5%,並發癥降至0.76%,術後1天平均視力達1.0,被國際防盲協會美洲區主席Lansingh認為是“扭動技術的先驅”。該技術已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國內588家單位應用。

  建立了多層次的推廣體系,使創新的技術在國內外廣泛應用。與國際防盲協會共建了80個具有多功能防盲體系的縣域基地,該模式被衛計委在全國推廣;創建了26個“亮睛工程”扶貧手術中心,已為近十萬患者免費復明,被美國白內障協會主席David Chang稱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白內障盲的典範”;上述技術通過主辦世界眼科大會(2008)和亞太眼科年會(2009—2010),在國內外108次學術會議、18期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推廣,培訓了5437名白內障醫生(全國54%)。

  目前,該項目使白內障手術成為安全高效的復明手段,直接為42萬白內障盲人復明,手術量全國第一;全面帶動我國白內障手術水準提高,年手術量由16萬增至145萬,復明率從42%提高到96%,平均住院日由7天縮短至1天,意味著每年僅住院費用可節省22億元,為解決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該項目還發表論文183篇(SCI 84篇,國際眼科排名第一的Ophthalmology 10篇),他引1668次。成果被編入5部國際專著;主編5部專著,其中國內首部《眼科手術學》四次印刷29000冊,影響遍及全國。負責制定我國超聲乳化臨床路徑。培養傑青1名及研究生153名。獲中華醫學科技獎等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