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腫瘤免疫學研究的國際前沿
- 發佈時間:2015-01-12 02:31:2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吳彥君
“正如南橘北枳一樣,同樣的種子在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表現。腫瘤是種子——癌細胞,在適宜的土壤——組織微環境中生長的結果,組織微環境可以直接調控癌細胞的特性和疾病進展,其重要性也是被腫瘤學界所公認的。”
鄭利民教授解説他的腫瘤免疫學研究總是那麼深入淺出。作為學科帶頭人,鄭利民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完成的“組織免疫微環境調控肝癌進展的新機制”,剛剛獲得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是一個公認的腫瘤免疫學國際前沿課題。
“腫瘤內部是有很多不同區域的,並不完全就是一個整體。”在以往關於組織微環境的研究中,腫瘤通常是被作為一個整體的。但是,人的實體瘤經過癌細胞與機體免疫系統的長期共進化,通常可按解剖結構分為癌巢、侵襲邊緣和癌旁間質等多個區域,各自具有獨特的組成和功能。
在癌旁間質和侵襲邊緣,有大量免疫細胞浸潤著,它們以往一般都被認作是宿主對抗腫瘤的防禦機制。“但我們發現這並不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免疫細胞雖然很有用,但它們也會被腫瘤組織所利用,通過促進血管生成和組織重塑來幫助疾病進展。”
“我們做了肝癌裏常見的七八種類型免疫細胞的試驗,發現免疫細胞在人體腫瘤的不同區域的確可呈現出獨特的分佈和功能。”鄭利民教授介紹道,“這是因為腫瘤會在免疫細胞遷移、分化的時間與空間特性來對它們進行動態教育,使它們發揮了不一樣的功能。”
就像人有優點和缺點一樣,免疫細胞也是多功能的,它同時擁有好和壞兩個方面,鄭利民教授表示,希望能夠在未來的研究中,發現是何種機制導致免疫細胞“變壞”,以及發現如何逆轉免疫細胞“變壞”的進程。“恢復和重建免疫細胞的抗腫瘤功能,是我們將來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近年來,死於癌症的患者數量不斷增加,但是鄭利民教授並不認為這代表著癌症的發病率在大幅度提高。“患者數量增多,一方面是由於醫療技術的進步,癌症的發現率提高了;另一方面,年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腫瘤往往是和衰老聯繫在一起的。現在來看,人的平均壽命有明顯的延長。” 具體到每個患者來説,腫瘤患者的生存品質和生存期是有明顯改善和延長的,這與腫瘤臨床治療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
在腫瘤臨床方面,每種類型的腫瘤都有相對規範的治療方案,但是在臨床實踐裏,同一類型的腫瘤也會發現有不同的變化,所以在腫瘤臨床中會講究個性化治療,設計更合理的抗腫瘤治療方案。
“現在,對於肝癌患者術後是否要接受干預性治療是有一個標準的,但是對於醫生來説,這個尺度還比較難把握。”鄭利民教授講道,“一方面,治療的花費是比較昂貴的,對於患者是一個極大的負擔。從另一方面來説,很多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本來就存在肝功能硬化等問題,術後治療對於肝臟也是不受益的。”
目前,鄭利民教授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究一種試劑,可以幫助醫生在臨床治療時進行判斷。依據試劑顯示出來的指標,醫生可以判斷肝癌患者是否屬於高危復發的類型,從而決定是否建議患者做進一步的強化治療,以期達到更精準的治療效果。在實驗研究過程中,該試劑已經達到了不錯的效果,但鄭教授表示,試劑要真正運用於臨床實踐,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鄭利民教授説:“作為腫瘤醫院的醫生,我希望我們的研究對腫瘤臨床的個體化治療能有所幫助,也希望我們在肝癌調控方面的研究思路,能夠對其他腫瘤類型的研究和實踐有所借鑒。”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