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貸得多”為“轉得快”
- 發佈時間:2015-01-09 05:59:3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我國貨幣存量較大,貨幣增速也遠高於經濟增速,但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存在。這種現象與銀行持有資産到期的經營模式有關。這一模式下,銀行信貸資産週轉速度降低,信貸投放主要依賴於新增貨幣推動。支援實體經濟發展要求銀行加大信貸投放,而隨著貸款增加,銀行自身信貸資産快速增長的同時,一方面對存款提出了更高增速的要求(存貸比制約因素);另一方面對資本補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資本更多地依賴於“外源式”補充。隨著銀行貸款的持續增長,商業銀行“只進不出”,自身資産負債表也日益變重、變厚、變長。
在經濟新常態下,銀行應加快轉變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未來需要以信貸資産證券化為契機,提高信貸資産週轉效率,重塑自身資産負債表,走資本節約、創新驅動、內涵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即以信貸資産證券化為突破口,增強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功能,從而在根本上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一是要提高資産週轉率。目前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餘額70萬億元,如果年度信貸週轉率提高0.1次,貸款平均期限縮短1個月,貸款規模就能增加約7萬億元,空間巨大。因此,銀行應充分利用信貸資産證券化盤活存量,增強存量信貸資産的流動性,從“持有到期”的經營模式轉變為“做大流量”的經營模式。
二是要調整信貸結構。銀行應利用好信貸資産證券化,根據宏觀經濟結構變化,主動實施行業、客戶、區域的信貸結構調整。改變大量信貸資金支撐低效的投資和存量資産的情況,改變信貸結構調整依賴於貸款“自然到期”、“靠天吃飯”的局面,騰出寶貴的信貸資源支援小微企業等重點客戶,“有保有壓”,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三是要加快盈利模式轉型。與成熟市場銀行的收入結構相比,我國銀行業非利息收入佔比較低,這與持有到期的經營模式相關。銀行應充分利用信貸資産證券化,在自身資金、資本以及信貸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從持有資産至到期的模式轉變為以交易管理資産為主的模式。銀行未來需要從信用仲介轉變為資訊仲介,從資金仲介轉型為資本仲介,通過做大流量改善收入結構,提高非利息收入佔比。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總行公司金融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