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荊門現代農業:“一高三新”啟示錄

  • 發佈時間:2015-01-07 17:29:17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黎繼

  荊門地處漢江平原與鄂北崗地交混過渡地帶,自然地貌豐富,低山坳谷、丘崗衝溝和平原湖區兼備,這既為當地農業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差異性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也給當地農業形成綜合優勢、實現包容性發展帶來了策略執行的難度。作為我省農業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産的典型代表區域,荊門農業的發展路徑具有特殊的樣本價值。

  荊門農業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主要農産品産量等經濟指標和三農工作指標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荊門市積極推進“中國農谷”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著力激活傳統資源、挖掘農業潛力,大力發展“一高三新”農業,農業發展呈現品質結構優化、速度效益提升的良好態勢,2014年預計實現農産品加工業産值1100億元,與農業總産值之比達到3.1︰1。農牧漁業總産值構成中,畜牧業、漁業總産值佔比分別高於全省5.5和4.9個百分點。特別是“香稻嘉魚”、麥瓜菜套種、豬沼菜生態種養等高效種養模式,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可以説,荊門農業正在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疾步奮進。

  發展現代農業,荊門深刻把握了農業農村發展內涵和條件的新變化

  當前,我國已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在經濟社會深刻轉型、農業農村劇烈變革的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內涵與條件、任務與要求、方向與路徑發生了深刻變化。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必須重新審視新常態下農業農村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的重大變化,在變化中捕捉機遇,在革新中探索實踐。我國用30多年,幾乎走過了西方工業化近200多年産業發展的各主要階段,這種在有限時空條件下“極度壓縮”的趕超過程,使經濟發展呈現出“道並行而不悖”的非典型性特徵,我們建設現代農業面臨的外部環境與先發工業化國家迥乎不同,擁有的條件也遠比當初優越。在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演化階段,可以而且必須把全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手段綜合運用到農業建設中,實現跨越式發展。近期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目前仍是突出的“短板”。要補齊短板,實現強農、富民,就應當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來謀劃現代農業發展,就應當把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作為背景和基調,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互動,推動“第六産業”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重構經濟發展新模式。如果説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那麼在我國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歷史進程中,“四化同步”和“三産融合”應當可以稱為謀劃現代農業發展的邏輯起點。

  荊門市委、市政府創新理念、大力發展“一高三新”的做法與中央和省委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高度契合。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儘快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所謂“一高三新”,一高是指目標任務:發展高效農業,包含著高質、高産、高效益、高效率的內在要求。“三新”是指路徑方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相輔相成。其中,“新品種”要求加強種子種苗種禽種畜的育繁推一體化,提高良種覆蓋率,通過大量引進推廣新品種,從源頭上為高效農業劃出高起點的起跑線。“新技術”不僅指農業生産新技術,更多內含著讓農業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包括農産品精深加工、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一切新技術、新成果,包括生物技術、資訊技術、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所有技術手段。“新模式”不僅指高效生態種養新模式,更多內含著把現代産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拓展産業鏈、重構價值鏈,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

  發展現代農業,荊門綜合運用全部現代科技成果為農業集約集聚發展創造新條件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破解農業現代化的瓶頸制約,必須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農業是弱勢産業,同時又是永恒的朝陽産業。做大做強農業産業,要求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把農業的産前、産中、産後各個環節的産業鏈、價值鏈作為一個整體來運籌,聚合各類要素,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實現“高位嫁接”、“深度滲透”,在“三産融合”中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及其服務保障體系。

  工業化條件為建設現代農業夯實新基礎。先進物質裝備是工業化為農業帶來的直接生産力。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配套設施完善的高標準農田比重不斷提高。以工業化為載體的新技術新裝備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農業,“靠天吃飯”狀態正在改善,工廠化育苗等大工業方式直接推動了農業生産方式變革。農業機械化程度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準之一。荊門市農機總動力44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73%。生豬養殖場自動飲水、母豬産床、高床保育等設施普及率達90%以上,自動料線系統正在萬頭以上豬場中推廣。蛋雞“153”標準化養殖模式中,濕簾風機、喂料機、清糞機“三機配套”率達100%。牛羊養殖場飼草加工設備如鍘草機、粉碎機、揉絲機等加工設備應用率達100%。

  農業科技創新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新支撐。現代農業技術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關鍵性力量。荊門在實施“一高三新”過程中,應用推廣200多個優質高産高效多抗新品種,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重點推廣了水稻斜插法、智慧測配施肥、輕簡栽培、機械化精量播種及全程防災抗災減災等新技術,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50萬畝。示範推廣21種高效種養模式,覆蓋面積達到180萬畝,年可增收4.5億元。同時,積極推進荊門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整合示範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應用。把綠色理念貫穿于增産模式攻關的全過程,實現低碳迴圈發展。

  現代産業組織為建設現代農業重構新模式。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在與探索並建立一種有效率的生産組織形式,以適應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産、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的現實需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社會化服務主體、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主要內容。這些主體的數量、規模、素質狀況及各主體間的協作關係、協作形式,是現代産業組織引入農業的重頭戲。截至目前,荊門市已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萬餘個,註冊農民合作社3521家,發展總數連續六年位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389家,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218家。中國農谷農機跨區作業隊全年共組織1900台次收割機開展跨區作業,實現跨區總收入過億元。荊門農用航空服務站服務範圍拓展到14個省市,年飛行720小時,作業面積近200萬畝,在全國位居第三。

  資訊化手段為建設現代農業注入新動力。從初級的農業科技資訊服務,到物聯網等資訊化設備逐步應用到農業生産,電腦農業、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形態不斷涌現。2014年6月20日,全省首個綜合農業物聯網平臺——中國農穀物聯網生産管理平臺試運作,屈家嶺管理區的藍莓基地和黃桃基地先後實現了網上管理生産。通過建立本地電子商務網站群、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積極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全市開展農産品電商業務的企業、合作社達200家以上,實現銷售收入達到4億元。以金龍泉集團、湖北金源食品為代表的農産品生産經營企業自建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了自有産品産供銷環節的電子化。聚四海水産品批發市場、多輝農産品物流園正在按農業部定點市場標準加速組建並投入運營。

  生物技術為建設現代農業拓展新領域。從食用、飼用、藥用和簡單工業原料到高附加值功能性保健品,再到生物醫藥等更廣闊的領域,基於生物技術的現代農業發展具有無限潛力。湖北神地農業科貿有限公司採取生物萃取技術,生産的全蛋粉、蛋黃粉、蛋清粉、蛋清液、溶菌酶等雞蛋深加工産品附加值高,並成功利用廢棄蛋殼製成丙酸鈣、乳酸鈣、蛋殼膜多肽等系列産品,使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不僅節約資源而且減少了環境污染。

  金融保險為建設現代農業探索新機制。發展現代農業對金融支援和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依賴越來越顯著。圍繞農業現代化的新需求,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健全金融支農制度,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量體裁衣”式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將成為下階段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重點。荊門市積極培育發展村鎮銀行、涉農投資和擔保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立足“四個對接”,有效對接農業發展資金需求,助力農業現代化轉型。同時,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也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配套服務。2014年 10月17日,鐘祥聯發水産養殖專業合作社從《明史》關於“香稻嘉魚”的記載中找到靈感,以《還原明朝的自然農耕》為題登陸眾籌網,成功試水網際網路金融,成為我省首個進行農業眾籌的項目。

  發展現代農業,荊門立足於拓展農業功能為穩糧增收、提質增效開闢新渠道

  介入農業發展的各類要素聚合和各種手段的綜合運用,經過一個階段的孕育和發展,將催生蘗變出新的農業産業形態,促進農業産業內部結構的更疊與升級,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生産要素的優化配置, 從而佔據價值鏈高端,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隨著産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的加快,現代農業功能的豐富性和價值日益凸顯。返璞歸真、親近自然成為人們醫治工業病、城市病的直觀訴求。吃安全的食物,喝乾淨的水,呼吸新鮮空氣,穿棉麻絲等環保服飾,成為不可遏止的綠色消費潮流。發展現代農業,不能無視從“生産導向”到“消費導向”的這一重大變化,而應當重新認識和開發農業的豐富功能,使現代農業發展沿著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産品品質安全、就業增收、觀光休閒、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向度發散,不斷挖掘新潛力,培育新優勢,拓展新空間。

  荊門是湖北歷史文化名城,文史底蘊深厚,農耕文化悠久,屈家嶺文化是長江中游、江漢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當前,荊門正圍繞“中國農谷”建設,著力在農業主導産業發展、農業科技示範、休閒觀光農業展示、農耕文化傳承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實踐。比如,充分利用森林、河流、湖泊、水庫等宜人風景發展旅遊觀光休閒農業,培育發展生態農業、迴圈農業和生物質能源産業等。

  拓展農業功能要高度重視“體驗經濟”和“創意經濟”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提升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模倣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産品品質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生産小型化、智慧化、專業化將成為産業組織新特徵”。通過高端創意策劃賦予農産品品質、品味與文化內涵,為消費者提供物質、精神、文化的多重體驗,這種體驗産生的附加值將顯著提升産業績效和品牌美譽度。調研中筆者發現,荊門德源石碾米業正是這樣一個好案例。德源石碾米是全國獨家的石碾米加工企業,從農田整理、優質水稻栽培、山泉水灌溉到收穫,都採用傳統農耕方式。“荊碾1751”擁有獨特加工工藝,完美保存了極富營養的大米膜,“吃有生命力、能發芽的大米”具有良好的創意。此外,生産設備中有兩台石碾是傳承超過200年的“古物”,這更為産品注入了文化傳承的要素。像這樣的經營管理和市場行銷模式在荊門還有很多,它充分體現了“體驗與創意”對傳統農耕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者係湖北省政府研究室〔中心〕資訊處處長、政治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