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就“農業科技創新”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 農業科技為現代農業提供有力支撐
- 發佈時間:2014-10-10 21:05: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網訊10月10日,農業部舉行新聞發佈會,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介紹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的有關情況,並回答了記者提問。
第四期中國超級稻百畝方畝産超過1000公斤
新聞發佈會上,唐珂率先公佈了一個好消息:10日上午,農業部組織專家對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第四期中國超級稻畝産1000公斤攻關項目進行了測産。測産結果顯示,湖南省溆浦縣第四期超級稻百畝方畝産超過了1000公斤,創造了1026.7公斤的新紀錄。這是袁隆平院士率領的一大批農業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長期奮鬥的結果,也是對農業科技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農業科技取得新進展,為糧食産量“十連增”奠定堅實基礎
唐珂説,近年來,農業部認真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為糧食持續增産、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2013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農業科技的新進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農作物品種自主創新和生産技術攻關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為我國糧食産量“十連增”奠定了堅實基礎。培育了一大批單産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的農作物新品種。“十二五”期間共育成糧食和經濟作物新品種370多個。除超級稻以外,培育的優質香稻品種佔國內高檔香米市場70%以上,打破了國外品種在高檔米市場上的壟斷;培育的小麥新品種濟麥22,佔全國小麥種植總面積的12%;培育的一系列玉米新品種,在黃淮海等地區多次創造了大面積高産記錄。此外,還培育畜禽新品種23個、牧草新品種35個、水産養殖新品種19個。
取得了一系列轉基因生物育種重大成果。攻克了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與生物安全評價等8大核心技術,獲得抗蟲、抗除草劑、優質和高産等關鍵基因96個,打破了發達國家長期的技術壟斷。培育出中棉70等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使國産抗蟲棉市場份額達到95%。
研發了一批輕簡化、標準化的先進實用技術。研發作物高效栽培技術50余套、畜禽和水産飼養管理新技術70余項。研發的玉米深松高産栽培技術,使示範區玉米平均每畝增産150公斤;研製了一大批高效、輕便、省力化的農業機械化裝備;開發綠色農藥50余種、新型獸藥22種,整合了一批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産防災減災能力和持續控害能力。
二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搭建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了快速通道。
三是農業科研平臺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構建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為農業生産注入了新活力。
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在抗災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
農業科研體系的廣大科研人員,包括部屬三院和各級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學科群重點實驗室體系等,這支隊伍稱之為十萬大軍兩萬精銳。這只精銳部隊根據産業需求和科技規劃,研發先進適用技術,並且解決産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在農業增産增收、抗災減災救災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珂介紹,這個體系中的2000多名專家,加上他們的團隊是9000多人,在關鍵時候承擔一些急難險重任務,比如東北“黏蟲”的問題、H7N9禽流感、西南乾旱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一線,這支隊伍都衝在前,能夠拉得出、頂得上、打得贏,可以説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據不完全統計,6年多來,體系專家累計參與農業抗災救災技術指導服務約1.8萬人次,提出各類技術解決方案近1000個,形成災情調研報告300多份,參與應對重大突發事件10余起,成為科技應對我國農業災害與突發事件的主力軍。
“雙增一百”、“雙增二百”農業科技行動均已實現既定目標
農業部分別於2010年和2012年啟動實施了超級稻“雙增一百”和東北地區玉米“雙增二百”的科技活動。唐珂説,這兩項行動是農業部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方面的成功實踐。通過努力,依託優勢科研力量指導生産,實行技術指導員包村聯戶制,大力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積極開展技術示範和培訓服務,使 “雙增一百”和“雙增二百”取得了明顯效果,為全國糧食增産做出了重要貢獻。
“雙增一百”主要是針對超級稻,從2010年開始這三四年的時間,在黑龍江、遼寧、江蘇、安徽等17個省區市的100余個縣和6個農墾場組織實施。經過各單位的精心組織,育成了一大批産量高、抗性強、適應性廣的超級稻品種,每年的示範推廣面積都超過了1億畝,並且實現了雙增100,就是每畝增産100斤,節本增效100元的目標。特別是在去年,推廣的面積達到了1.3億畝。“雙增二百”是指玉米,主要在東北三省一區一局進行,也實現了既定的目標,2013年在160個縣實施,面積達7393.3萬畝,畝均增産達到203斤,節本增效194元。
今年在全國建設100個農業科技創新與整合示範基地
在全國建設100個農業科技創新與整合示範基地,是今年農業科教工作的頭等大事,目的是整合各種科技資源、培訓資源和推廣資源,依靠市場驅動力量,重點打造100個區域代表性強、産業鏈條完整的試驗示範基地,探索建立以産業需求為導向、政府擇優委託的科研立項機制,以首席專家為創新基地主要負責人的業務指導機制,以“政府+基地+專家(農技員)+企業+農民”模式為主的農技推廣服務機制,以支撐産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為主要評價指標的績效管理機制,以政府引導性支援和社會多元化投入相結合的發展機制。唐珂説,我們的目標是爭取在“十三五”末把創新基地建成科學研究試驗田、技術示範樣板田、職業農民觀摩田、生態農業模式田和農業決策參考田,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新的路子。
今年中央財政投入11億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陽光工程的轉型升級
農業部于2012年在全國100個縣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2013年培養認定10余萬名新型職業農民。今年,中央財政投入11億元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遴選陜西、山西兩省,14個示範市和300個示範縣,全國共562個縣重點示範,對符合條件者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予以政策扶持。現已初步形成“三位一體、三類協同、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道路。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對陽光工程的全面轉型升級。與陽光工程相比,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創新:一是培育機制的創新。突出需求導向,開展全産業鏈培養和後續跟蹤服務。二是培育模式的創新。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育模式,強化分類指導,推行農民田間學校、送教下鄉等培養模式,提高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三是培育內容的創新。課程的設置適應農民特點和學習規律,教學實踐活動形式多樣,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四是培育手段的創新。充分利用現代化、資訊化手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線上教育培訓,移動互聯服務,線上資訊技術諮詢,全程跟蹤管理與考核評價。
運用科技的力量繼續把美麗鄉村創建工作做實做好
2013年年初,農業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啟動了美麗鄉村創建工程。美麗鄉村創建工程啟動以來,農業部開展了大量工作:一是通過廣泛調研,制定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的目標體系,明確美麗鄉村的評價指標。這個評價指標一共有四大類,20條,主要是“三生加人文”,就是生産發展、生活舒適、生態良好、人文和諧。可以用四個美來概括:就是産業美、環境美、生活美、人文美。二是在全國確定了1100個鄉村作為美麗鄉村創建的試點單位,力爭用三年的時間把這些鄉村打造成“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美麗鄉村。三是整合資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村沼氣項目、農村清潔工程、農業清潔生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方面的項目安排上,向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單位進行適度傾斜。四是對各地美麗鄉村建設的情況進行案例研究,在實地調研和內涵提煉的基礎上,科學系統地總結出美麗鄉村創建的十大模式,為各地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五是圍繞美麗鄉村創建工作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
唐珂説,下一步我們將聚焦農業農村的資源環境生態問題,運用科技的力量繼續把美麗鄉村創建工作做實做好,在支援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方面,除了用好現有資源,還要爭取新的資金與項目,最終形成美麗鄉村創建的政策投入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這兩大體系,支援試點鄉村發展生態農業、低碳農業、迴圈農業、綠色農業,建設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