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自帶乾糧”搞創新,也是蠻拼的

  • 發佈時間:2015-01-07 08:31:2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本報記者 劉曉瑩

  2014年12月31日,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管理顧問委員會、學術委員會2014年聯席擴大會議在中科院半導體所召開。

  作為目前我國唯一依託聯盟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除了科研“國家隊“的角色,這裡還肩負著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的重任。

  “在目前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發創新鏈條越來越短,為避免研發碎片化,要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特別是針對競爭性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必須在體制機制方面走出一條新路,建立新型研發組織形態。”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産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秘書長吳玲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説:“我們必須在民辦科研機構的管理和運作模式上,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

  産業界“自帶乾糧”聯合參與

  渴望在全球範圍內拿到技術源的吳玲,一開始就以國際視角看待實驗室的定位,“實驗室要想獲得經費而註冊成盈利型企業或者成為某個龍頭企業的下屬研究院並不困難。”而她選擇在中關村註冊民辦非企業法人實體,是因為這個非營利的創新平臺,更符合國際創新模式,實驗室現在甚至可以為國外知名大學培養博士。在經費投入上,現在主要採用産業界“自帶乾糧”聯合參與的方式,“我們要解決的是行業共性技術的問題,包括支撐市場應用的標準問題。”吳玲説。

  “創辦初期,實驗室確定了三個研究方向。”實驗室“元老”郭成博士表示,成果的快速産生,得益於實驗室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大膽探索,研究方向貼近産業需求。技術成果通過使用權共用、所有權轉讓、孵化等方式輻射産業。大量企業研發人員參與共性技術項目研究,實現研發與産業化的無縫銜接。

  依託聯盟,實驗室圍繞産業技術創新鏈構建,在全新的體制機制下,通過契約式手段、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相結合以及産業界聯合參與的投入方式,集中與分佈相結合的建設方式,充分聯合國內外的優勢資源,攻克産業共性技術和引領性技術,探索國家、研究機構及企業共同參與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創新的持續性投入與人才激勵機制,逐步形成共同投入、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可持續發展的開放性的、國際化的非營利研究實體。

  目前,實驗室聯合30余家企業開展了6項共性項目,共用專利42項,參與項目企業研發人員超過100人,技術服務企業超過200家。孵化轉化技術成果10余項,已孵化6家公司,無論是LED路燈智慧管理系統還是已經市場銷售的智慧穿戴新産品,都依託于這個技術平臺快速開花結果。

  “我們的重點實驗室,既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也不完全等同於企業類的實驗室。”吳玲坦言,在沒有國家經費投入的情況下,實驗室仍然取得了很好成績,但在基礎設施投入、基礎性項目經費支援、稅收、戶口、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等方面,無法獲得與國立科研機構同等的政策待遇。

   科研“頂天立地”跨界整合

  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照明研發中心主任李晉閩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十分重視對科研後備力量的培養,如今,實驗室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的科研創新團隊。

  “因為是依託聯盟建立的實驗室,利用聯盟集聚資源的能力,我們與國內外的科研院所及高校積極合作,用聯合培養的方式授予研究生學位。”實驗室趙璐冰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趙璐冰表示:“半導體照明很有特點,它是在科學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同時,市場已有了大量的應用,簡單的説就是半導體照明的市場牽引力太強,不像其他新興産業完全是靠技術來推動的。可是當應用到一定階段,如果科學問題還未得到解決,後面的發展就會很困難。實驗室的定位是既頂天又立地,同時實現跨界技術的整合應用。”為了圍繞産業鏈打通創新鏈,實驗室自成立以來一直在可見光通信、封裝整合、規格介面等前瞻性技術問題及共性關鍵技術問題方面進行攻關研究,並取得較大突破。

  “實驗室在研發某個大的項目時,會將其拆分成不同的技術部分給各個組去做,最後在我們的這個平臺做一個整合。”趙璐冰説,“我們想探索一種人才培養的機制,能夠更好地與産業結合,並且這樣的嘗試還要是開放性的,我們的博士生在做一些基礎研究的過程中是了解市場導向的,這樣就可以更多地為企業服務、為産業服務。”

  要給企業“明天的種子”

  “未來還存在很多技術創新的方向,一些技術路線還可能完全是顛覆性的。”在李晉閩看來,參與國際競爭也正是體現在中國的高端産品能大範圍地應用,這就是將來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性的重要特徵。

  實驗室堅持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化、開放性、前瞻性産業共性關鍵技術以及專利和標準的研發平臺,形成聚集和培養人才的平臺,推動産業技術創新。自成立以來,一直積極與國際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深入合作。先後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與美國加州大學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係固態照明及能源中心在北京進行了深入交流;並與德國弗朗霍夫協會可靠性和微整合研究所(IZM)、應用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IOF)、德國達姆施塔特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共同開展項目研發、人才培養等合作。

  實驗室張國旗教授一直致力於推動半導體照明國內外學術交流、推動我國半導體照明深入參與國際戰略制定、加快我國半導體照明技術創新和産業發展,擴大國際影響力。自2005年起,他組織領導了總金額超過2億歐元的國際合作研發項目。

  “在實驗室技術的轉化和孵化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問題,中國目前LED企業能夠接受原創性專利和成果的能力還比較薄弱,中國企業想要的是今天的糧食而不是明天的種子。”張國旗解釋説,“如果只給企業一個專利和研究成果的介面,讓它自己進行下一步的開發驗證和産業化,等一兩年以後再賺到錢,企業是很難接的。”

  面對這種情況,實驗室只好自己進行産業化孵化,“但這樣做我們也面臨新的挑戰,比如技術團隊轉到公司影響實驗室平臺的再造血功能,需要再去尋找人才資源,在這方面,國家的經費支援是非常重要的。”張國旗説,“實驗室不僅僅是一個平臺,把中國的人才儲備進來,更多的是與國際競爭,把一流的無論是什麼樣國籍的人才吸引到中國,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資源最大化的利用,産業具有領先的創新能力。”

  統一標準更多“相容”

  實驗室建設兩年多來,申請專利200余項,已授權52項,也有原創性的國際性專利授權。作為國家標準委“半導體照明應用及能效標準工作組”組長單位,實驗室聯合企業通過共性技術研發成果制定先進技術標準,牽頭制定8項國家標準,11項聯盟標準,2項國際聯盟標準,3項納入發改委和國標委的“百項能效標準”,在規格介面、加速測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進展,路燈模組介面標準已被企業廣泛採用,初步解決了不同産品間相容互換的問題。

  “實驗室就是要打造一個相容開放的平臺,體現中國企業的價值和利益,並將中國的産品推向國際市場的平臺。”趙璐冰説,“希望未來更多的企業用我們的標準,也希望我們的標準可以更多的相容。”她還告訴記者,實驗室設立的“半導體照明産品規格介面”項目,聯合了30多家行業知名企業及科研院所、檢測機構,共同研發,制定出規格介面標準,形成7項聯盟標準,其中1項已立項國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