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20年“萬人發明專利量”將達14件

  • 發佈時間:2015-01-07 07:32:27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繼2008年頒發《國家智慧財産權戰略綱要》後,智慧財産權又遇政策“東風”。日前,國務院轉發關於《深入實施國家智慧財産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到2020年,我國“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將增加至14件,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水準。

  據悉,早在2011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就躍居世界第一,商標註冊申請量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作品和軟體著作權登記量等均創下歷史新高。不過,專家分析稱,我國智慧財産權發展“大而不強”,亟需增加核心專利、知名品牌和版權精品數量,並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3年世界第一

  “新數字證明中國正在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日前引述數據稱,2013年,中國專利申請數量增加了26.4%,申請數量達82.5萬件,佔全球申請量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一,美國、日本則緊隨其後。

  來自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的數據則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已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另外,中國商標註冊申請量已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作品和軟體著作權登記量等均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智慧財産權大國。

  不過,總體而言,我國智慧財産權仍處於“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階段。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局長申長雨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國智慧財産權創造水準還不夠高,還需要創造更多的核心專利、版權精品、知名商標。

  對此,知名智慧財産權管理專家、北京華凱弘信諮詢公司總經理邵男錶示認同。她介紹,我國專利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其中發明專利含金量較高,而PCT國際專利數量在國際上更受認可。不過,雖然我國專利申請數量屢創新高,但這兩項專利數量並不理想。

  根據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日前披露的數據則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67萬件,同比增長13%;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2萬件,同比增長14%。與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公佈的2013年我國專利申請增速相比,這兩個數字僅為半數。

  PCT國際專利申請

  助力企業“走出去”

  《行動計劃》指出,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智慧財産權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並要求,到2020年,我國智慧財産權創造水準顯著提高,運用效果顯著增強。保護狀況顯著改善,管理能力顯著增強,基礎能力全面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行動計劃》還首次提出了“建設智慧財産權強國”的新目標。其中,作為一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通用指標,要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3年的4件提高到2020年的14件,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水準。

  另外一項指標也引發關注。《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通過《專利合作條約》(即PCT)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從2013年的2.2萬件提升到7.5萬件,增長接近三倍之多。

  邵男向南方日報記者介紹,通過PCT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由於專利具有地域性,這個指標説明一個國家專利的品質,即新穎性、創造性、服務性于一體,是智慧財産權領域一個衡量科技尖端程度的指標。

  申長雨表示,我國企業要更加注重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進行國際專利申請,贏得“走出去”的主動權。

  此外,針對專利創造層出不窮但運用瓶頸難突破的現狀,《行動計劃》還強調,提高智慧財産權成果轉化率,集中資源解決智慧財産權多而不優的矛盾,增加核心專利、知名品牌和版權精品數量,並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智慧財産權帶來創新原動力

  更令人振奮的是,已經頒布實施12年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在進行全面修訂,計劃在今年年初完成修訂並正式頒布。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2014年10月公開表示,此次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修訂的主要內容就包括將研發支出作為固定資本形式計入GDP。

  在邵男看來,將研發支出作為固定資本形式計入地方GDP核算,對智慧財産權事業扶持作用很大。她表示,我國地方政府進行政績考核時,一向以GDP作為主要考核指標,一旦將研發支出納入GDP核算,將促進智慧財産權相關配套措施落實到位,處於有利環境之下的企業也將更加重視智慧財産權的發展。

  “由智慧財産權産生的GDP都是高品質的GDP,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申長雨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而創新驅動的“原動力”離不開智慧財産權,它是創新和市場之間的橋梁與紐帶。

  在申長雨看來,支撐經濟發展新常態,智慧財産權要進一步實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既要做好“攀枝花”,又要當好“頂梁柱”。一方面,智慧財産權事業要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相契合,實現良性互動;另一方面,要通過做好專利的區域佈局、産業佈局、海外佈局,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促進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趙曉

  相關

  控制棒驅動系統通過科技部驗收

  核反應爐“心臟”實現中國造

  南方日報訊 (記者/龍金光 通訊員/鐘良)記者6日從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獲悉,由中廣核牽頭組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控制棒驅動系統研發”科研項目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組驗收評審,這意味著中廣核已完全掌握適用於12英尺和14英尺燃料組件的控制棒驅動系統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長期的技術壟斷,實現了核反應爐“心臟”的自主化和國産化。

  據介紹,控制棒驅動系統是核反應爐本體中唯一動作的部件,承擔著反應堆啟動、功率調節等控制和保護職責,是反應堆安全運作的“心臟”。此前中國在運和在建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該設備均使用國外品牌技術,關鍵部件和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此次“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控制棒驅動系統研發”項目下設四個課題,分別從設計技術、金屬材料、有機材料及製造技術四個方面,開展控制棒驅動系統的設計自主化和材料、製造國産化研究。四個課題分別由中廣核所屬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吉林大學和成都瑞迪機械實業有限公司承擔。項目研製成果適用於12英尺和14英尺燃料組件的控制棒驅動機構及棒控棒位系統,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設備的技術水準。2014年8月,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正式簽訂陽江5、6號機組棒控棒位系統供貨合同,順利實現了該科研成果的工程應用。

  來自中科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航太科工306所、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核工業集團、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東方電氣集團的多名業界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項目進行了驗收,對項目的執行及其研究成果給出了較高評價,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至此,中廣核已完全掌握適用於12英尺和14英尺燃料組件的控制棒驅動系統關鍵技術,實現了核反應爐“心臟”的自主化和國産化,這是中廣核繼實現核電站“中樞神經”--核級數字化儀控系統(DCS)實現自主化後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研突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