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現代農民長出知識的翅膀

  • 發佈時間:2015-01-07 02:52:5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常務副校長 劉天金

  “讓十幾億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是現代社會對中國農業提出的新的時代要求。吃飽有“兩保”,保今天“米袋子”和“菜籃子”的殷實,保子孫後代“飯碗”和“餐桌”的豐盈;吃好需“兩品”,品種豐富想吃啥有啥,品質優良吃啥啥好;吃得安全放心要“兩抓”,抓標準化生産“種”出安全,抓全程監管“管”出放心。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主要仍是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吃飽本不易,吃好更加難,吃得安全放心面臨重大考驗,農業出路在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供給,發展優質農産品保安全,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保“萬頃良田”永續耕種。

  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通過“家家包地、戶戶務農”的經營方式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根本上解決了“溫飽不足”問題。當今中國社會,農民多了進城務工的新選擇和市民化的新期盼,相當一部分承包土地的農戶不種地了。適應我國農業生産關係變化的新趨勢,適度規模經營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創造了現代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等多種多樣新的經營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合作與聯合為紐帶,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現代農業的集約化經營,集中體現在現代生産要素投入和與傳統生産要素結合上。現代裝備等生産工具加快發展並廣泛運用,最為突出的是農業機械化和農村資訊化。目前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超過59%,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發推廣力度加大,大馬力、自動化、精準化高端農業機械已不鮮見,農業生産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人力畜力為主轉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資訊技術可謂日新月異,雲技術、物聯網、大數據你追我趕,正在農業生産經營、農産品品質追溯及電子商務等全領域積極應用,智慧化移動終端將實現資訊服務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必然要求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就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剛剛過去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把“誰來種地”提到戰略高度,強調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解決好人這個核心問題,要求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産經營者隊伍。這個高素質應包括,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法制觀念、誠信意識、農産品品質安全及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等農業職業道德,高産優質、防災減災、綠色安全、設施裝備等現代農業技術,農業政策、決策管理、農場經營、産品行銷等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知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