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亦官亦商”盛宣懷

  • 發佈時間:2015-01-07 00:32:5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清朝末年,江蘇出了兩位知名巨商,一位是南通張謇,另一位則是常州盛宣懷。在當年,無論是做官還是經商,盛宣懷都遠比張謇出色,但是就現在的知名度而言,盛宣懷不如張謇遠矣。其中的緣由,值得當今的民營企業家們深思。

  十多年前熱播的歷史劇《走向共和》,較為全面地向觀眾展示了盛宣懷的形象——他以李鴻章幕僚的身份出場,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與劇中張謇的書生意氣的形象相比,盛宣懷顯得更為圓滑、世故。事實上,歷史中的盛宣懷也確為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他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

  盛宣懷在歷史上的定位是官商,是清末“亦官亦商”的代表人物。他沒有科舉出身,不像張謇那樣擁有狀元的頭銜,但無論為官還是為商,盛宣懷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走向共和》中,盛宣懷出場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接手漢陽鐵廠,將其由“官辦”改為“官督商辦”。這件事,是盛宣懷官商身份的集中體現,也是他官商理念的一個縮影。

  漢陽鐵廠由清末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鐵廠創辦之前,張之洞特意與時任中國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督辦的盛宣懷見了一面,向後者請教辦礦經驗。其時盛宣懷已有五年辦礦經驗,面對張之洞來訪,盛宣懷談了幾條經驗,其中一條便是鐵廠須“官督商辦”。奈何清流出身的張之洞以“商人辦廠皆為自己謀私利”為由,對盛的建議置之不理。

  歸鄂之後,張之洞採取“辦衙門的方式”辦起了漢陽鐵廠,各層管理人員依照候補官員的級別任命。在當時的體制下,如此辦廠的結局可想而知——1896年,盛宣懷從張之洞手中接過漢陽鐵廠時,該廠負債已經高達500萬兩白銀。官辦工廠人員不懂洋務,行政效率低下,廠中裙帶之風嚴重,即便張之洞本人,在當初購買英國高爐時,不顧英國人“必須將鐵礦、焦煤進行化驗,並須將礦量、地點及距離詳細説明,方可計劃”的提醒,隨意購買不合適的高爐,並在煤炭産地未定時就開工建廠,導致煉出的産品不合格,且因為運輸成本高而虧蝕甚多。

  盛宣懷接辦漢陽鐵廠後,招募商股,進行改制,將漢陽鐵廠由“官辦”改為“官督商辦”,並改漢陽鐵廠為總廠,委任輪船招商局會辦鄭觀應為總辦,著手改造、擴充漢陽鐵廠。針對漢陽鐵廠缺乏燃料、産品品質低劣等問題,首先派委員協同外國礦師沿長江上下蒐求鑽試,尋覓佳煤,結果覓得萍鄉煤礦,遂向德國洋行借400萬馬克作為資本,開辦萍鄉煤礦,解決燃料問題。同時,奏派郎中李維格出國考察鋼鐵,求取煉鋼新法,以提高産品品質。李在考察歐美鋼鐵工業的同時,找到了鐵廠産品品質低劣的原因。盛宣懷於是購置新機爐,全面改造鐵廠。經過改造、擴充的漢陽鐵廠,成為東亞“第一雄廠”。更為關鍵的是,在盛宣懷的努力下,清廷成立了鐵路總公司,並令全國所需鋼鐵須向漢陽鐵廠購買,且批准減免厘稅5年,解決了鐵廠的産品銷路問題。

  從改造漢陽鐵廠一事可以看出,盛宣懷不僅借助了資本優勢,同時也借助了他的官場資源。與張謇辦大生紗廠的千難萬難相比,盛宣懷在官商兩界可謂長袖善舞。

  與盛宣懷同時代的胡雪岩,雖然是盛宣懷的死敵,但兩者其實都是“紅頂商人”的代表。在經營實業的道路上,張謇無意于官場,而胡、盛則選擇依附於官場。雖然盛宣懷的歷史功績不能抹殺,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在胡雪岩與盛宣懷的身上,商人的獨立性很難尋覓——胡雪岩依附於左宗棠,盛宣懷則依附於李鴻章,每創辦一個洋務企業,盛氏“皆有虛股若干以饋鴻章,故鴻章倚之若左右手”。商人將自己的命運跟官場權力緊緊捆綁在一起時,固然可以收割超級紅利,但一旦官場重新洗牌,他們的路也就到頭了——李鴻章鬥倒了左宗棠,便授意盛宣懷整垮了胡雪岩;而盛宣懷後期也因為在“鐵路收歸國有”事件中中飽私囊,引發四川保路運動,遭清廷革職。

  站在晚清這個“歷史的拐彎處”,胡雪岩與盛宣懷只是隨波逐流者,張謇跟他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具有胡、盛並不具備的社會情懷與政治自覺。在清末新政中,張謇實實在在經營家鄉南通的自治,“對於政府官廳無一金之求助”;在立憲運動中,張謇也是一名積極的推動者與參與者。今人對張謇的追思遠勝於盛宣懷,不是沒有道理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