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西小雜糧探求“大”空間

  • 發佈時間:2015-01-06 03:31: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晉斌

  有著世界小雜糧王國之稱的山西,在政府的規劃引導下,很多龍頭企業都將目光聚焦在了小雜糧産業上。如何將資源優勢做成産業優勢,進而成為山西特色現代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山西小雜糧産業必須面對的命題。

  讓消費者簡便易食,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價值,才有可能帶來可持續的價格和價值的統一;走主食加工之路,打造中國雜糧廚房成為山西小雜糧深度踐行工業化理念、産業化運作思路的切入點;品牌化也是山西小雜糧走向大市場的一張牌。山西在探索中前行。

  “沁州黃”三個字讓太行山裏的沁縣農民放棄了對黑色煤炭的抱怨和惦記:眼巴巴地瞅著深層地下蘊藏豐富的沁水煤田,卻不能像別的縣域一樣去致富。自從一斤小米賣到10元、有機小米賣到20~30元後,沁縣農民開始熱衷精心侍弄自己的黃土地,“恨不得把好地像供奉菩薩一樣供起來”。

  “中國紅”在國際市場上受到追捧時,呂梁山裏的岢嵐縣農民笑了:“中國紅其實就是咱岢嵐産的紅蕓豆嘛,咱家後溝的地裏就種著呢。”

  如今,有著世界小雜糧王國之稱的山西,在政府的規劃引導下,很多龍頭企業都將目光聚焦在了小雜糧産業上。

  一方面是原料生産小而散,做大需要矮子裏拔將軍,從小裏細分和粹取大品類;另一方面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山西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依賴資源型發展路徑還深深影響著山西産業發展的觀念。

  如何將資源優勢做成産業優勢,進而成為山西特色現代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山西小雜糧産業必須面對的命題。

  1

  稀缺性

  如何表達很重要

  沁州黃小米的價格走高也就是這兩年的事情。沁縣通過地理標誌産品對小米再定義之後,使沁州黃小米這一區域公共品牌的價值得到了彰顯,隨後産品的價格和價值實現了有機統一。

  複雜的地形、多樣的氣候和悠久的農耕歷史,使得山西成為小雜糧的“黃金産區”。

  據調查,山西小雜糧有豆、麥、粟、薯、黍5大類20種,種植面積1500萬畝左右,約佔全國的1/10,佔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近1/3;雜糧總産量100多萬噸。穀子、蕎麥和燕麥的面積、産量均居全國前列。

  小雜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較高的膳食纖維、微量元素。高鈣、低糖、高纖維、低脂肪等特徵成為現代消費者餐桌上青睞的重要糧食品種;另一方面,育種水準低、高寒旱作等特性條件下,産量低、年際間産量不均衡等導致的小而雜的現實導致了山西小雜糧常常出於短缺的常態。

  農産品和其他産品一樣,創造稀缺性,形成短缺的供不應求態勢,才能實現價值和價格的統一。山西的小雜糧具備稀缺品質,擁有短缺特性,市場似乎一片光明。

  沁縣次村鄉農民常國慶從周邊空殼村流轉500畝土地,全部種植有機沁州黃,小米還未脫粒就有客商排隊等候,年銷售額160多萬元。出外打工不如在家種糧,農民精耕細作的低碳綠色種植習慣也開始回歸,目前全縣有7萬畝的沁州黃綠色小米和兩萬多畝有機小米基地。

  另一方面,也得承認,熬製小米稀飯簡單易操作的特性成就了它的大市場,使得粗加工的小米價格企高。現實是,除了沁州黃為代表的小米,目前仍然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小雜糧的品類“由小變大”。

  2010年前後異軍突起的山西蕎麥産業,模倣性排浪式消費過後,2014年統計數據表明,山西苦蕎産業最大的龍頭企業受市場衝擊,銷售額不足2013年三分之一。

  市場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産品的問題。再好的藥食兩用特性,如果不能讓消費者簡便易食,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價值,都不可能帶來可持續的價格和價值的統一,苦蕎茶終究沒有登上大雅之堂與此有很大關係。

  2

  主食化如何表現很關鍵

  “大山裏沒有(那)好茶飯,只有(那)莜面栲栳栳,還有(那)山藥蛋。”有過上世紀70年代末生活閱歷的人們,對這首山西民歌也許耳熟能詳,但是恐怕會做莜面栲栳栳的就寥寥無幾了。

  山西小雜糧難以成大氣候的另一個短板就是特殊的製作方式。粗糧細做會改善小雜糧粗糙的口感,在食品工業口味為王的時代,消費者注重吃健康吃營養的同時,口感也很重要。

  恰如國家在思考明天誰來種地,城裏的消費者在困惑明天誰來做飯。由於長期粗放式發展,缺乏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企業的帶動,山西企業賣原糧的多、深加工産品較少。小雜糧食品在街頭也僅局限于風味小吃,未進入三餐主食。

  2012年,山西雜糧外銷量佔總産量的30%左右,其中出口約10萬噸,基本上屬於原糧貿易;同年的一組數據也可以看出雜糧沒有給山西帶來附加值:小雜糧産業規模以上的只有80多個加工企業,且規模小、水準低、産品單一;雜糧加工量僅佔總産量的25%,且以原糧粗加工為主;馬鈴薯加工量僅佔鮮薯産量的30%,而粉條、澱粉等粗加工就佔到10%以上,根本擠不到全國市場銷售前列。

  走主食加工之路,打造中國雜糧廚房成為山西小雜糧深度踐行工業化理念、産業化運作思路的切入點;也成為山西深入挖掘民間傳統雜糧主食獨特配方及工藝,將原糧變成簡便易食的綠色主食及保健飲品的驅動力。這成為山西小雜糧適應新常態拉動內需消費的又一張王牌。由此,山西紫團的雜糧包子、廣靈蕎寶的苦蕎茶、六味齋的莜面栲栳栳、蕎面貓耳朵、山西德禦的雜糧飲料等等,都讓小雜糧離市民的餐桌近了一步。

  山西小雜糧産業也進入了一個相對快速發展階段,做蛋糕的太原雙合成和做醬肉的六味齋轉型粗糧加工以來,山西已經有12個國家級主食加工企業,截至2013年底,山西省雜糧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達到75億元。

  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山西雜糧主食加工的不足,比值僅佔到産業化銷售額的十分之一,與不是雜糧王國的中部省份安徽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全省的企業銷售額比不過河南“思念”和“三全”兩個做饅頭和水餃的企業。

  究其原因,主要是關注土地、廠房、設備投資,追求規模化效益的多,研究市場、品牌和商業模式,追求盈利性強的少。

  3

  品牌化如何溢價很重要

  其實,品牌化也是山西小雜糧走向大市場的一張牌,只是打起來比較笨拙而已。

  品牌化的過程是實現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規模化種養、標準化控制、産業化經營的過程,有利於促進農業由資源型或者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由數量型、粗放型向品質型、效益型轉變。

  這一觀點在山西雜糧産業振興中也得到了印證。沁州黃小米由1元左右漲到10元左右也就是近兩年的事情,穀子産量小价格低,一度導致沁縣農民除了滿足自己飲食習慣以外,改種玉米成為種地農民提高收益的選擇。

  沁州黃從企業品牌變為區域公共品牌後,沁縣企業和合作社嘗到品牌帶來的溢價甜頭後,已經試圖通過檀山皇、吳閣老、鄉里香、萬里香等分品牌來差異化發展自己的小米産業。

  早在2011年,分管農業的副省長郭迎光履新山西之初,也提出了做幾個全國性雜糧品牌的思路。

  太原市百年老字號企業六味齋是一家以豆製品、熟肉等加工為主的食品企業,雜糧主食加工成為企業新的增長點以來,六味齋先後投資400多萬元,與山西省農科院聯合,進行了雜糧産品的研發和工藝創新,購進了先進的雜糧加工設備,並創立了“高天深糧”雜糧系列産品,三清面、灌腸、紫薯油糕、全蕎面麵條等雜糧主食製品。老字號加新品牌成為六味齋和雙合成依託品牌競合省城太原主食市場的一道風景,競合的意外成果是讓一個地攤主也躋身入品牌主食生産行列,這就是新崛起的金大豆。

  三年前,郭迎光掰著指頭數的第一個雜糧品牌百素珍雜糧包子,從無到有,也完成了在長治主食市場上品牌化的洗牌,正向全國市場擴張。

  與此同時,近年來,“汾州香”、“東方亮”小米、雁門清高苦蕎茶、雙合成的娘家品牌等一批知名品牌也逐漸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但是,多年的煤焦複合型經濟讓山西人荒疏了晉商的手藝。從資源性到品牌化的路走得還是有些蹣跚。正如文章開頭所説的,世界上追捧“中國紅”紅蕓豆,在岢嵐農民的眼裏就是一種小雜糧,農民收益不高,農業的比較效益也低,大大制約雜糧産業的全産業鏈發展。

  同樣的例子是山西一家為肯德基代加工薯條的企業,儘管是一樣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卻在産業鏈上不如肯德基賺的多,自有品牌也賣不出肯德基薯條的價格和銷量。

  廚房裏沒有“小”品類,餐桌上擁有大市場。如何將悠久的黃河農耕文化和獨特的資源稟賦用産品去表現、用品牌去溢價,成為山西小雜糧做大做強的又一個瓶頸。

  路在何方?關鍵在人。

  如果説品牌的核心是産品,那麼産品的核心應該是企業家,或者叫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山西的三年實踐證明了小雜糧産業企業的經營者觀念決定了山西小雜糧産業的路徑模式,小而雜變身大而強關鍵在人——在用什麼樣的理念引導,用什麼樣的人去推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