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驅動“雜糧廚房”——山西小雜糧主食加工業發展見聞
- 發佈時間:2014-09-09 09:37: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産品的終極消費在餐桌。然而無論是饅頭、包子、麵條還是莜面魚魚、蕎面貓耳朵、紅面插尖,對於山西80後、90後的年輕人來説,這樣的主食卻大多是會吃不會做。
一份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消費的饅頭、麵條總産值達2000億元。值得關注的是,相比發達國家的70%,我國的主食産業化率只有15%。這意味著,主食加工業蘊藏著農業産業化的巨大利潤空間。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城鄉居民主食製作方式已經從家庭自製為主向工業化和社會化供應轉變,“為80、90後做什麼飯”成為山西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吸引消費者舌尖的一個課題。
2012年以來,做中國北方雜糧主食廚房成為山西破解這個課題的一個解:兩年來,山西小雜糧主食加工業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有12家企業躋身全國主食加工示範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
雜糧廚房的山西邏輯
放在全國市場的天平上稱一稱,山西農業産業的比較優勢是小雜糧。據調查,山西小雜糧目前有豆、麥、粟、薯、黍5大類20種,種植面積近年來維持在1500萬畝左右,約佔全國的1/10。穀子、蕎麥和燕麥等小雜糧的面積、産量均居全國前列。
優勢背後難掩小雜糧王國的窘境: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山西小雜糧的種植面積“縮水”500萬畝,總産減少10億公斤。近年來隨著雜糧産業化的發展,這一下降趨勢才有所改變。
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如何吃出健康成為城鄉居民消費主要需求。小雜糧以其膳食纖維素豐富和保健性功能成為人們主食餐桌上的新寵。
但是,山西小雜糧産業由於長期粗放式發展,賣原糧成為産業的主要銷售方式,但是卻難為了城裏人;此外,産業化進程緩慢,深加工産品較少,缺乏規模化企業的拉動,導致了很多雜糧食品僅局限于風味小吃,未進入三餐主食。許多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雜糧主食和製品,其生産技術裝備多停留在小作坊、小規模,生産自動化和標準化程度低,産品品質難以保障,摻雜使假現象普遍,嚴重制約了傳統雜糧食品産業的傳承與發展。
2012年以來,山西雜糧産業確立了雜糧主食工業化的發展路徑,並逐步對現有雜糧生産工藝進行升級改造和引進現代食品加工技術,深入挖掘民間傳統雜糧主食獨特配方及工藝,注重營養性、功能性産品開發,推動了雜糧主食加工技術、裝備自主研發和推廣應用,雜糧主食産業有了快速發展的兩年。
兩年中,企業成為承擔山西小雜糧産業化的驅動力量;企業成為主體,政府只做兩件事——規劃引導、服務協調。
政策杠桿撬動主食加工
有雜糧廚房的資源稟賦優勢,有直接面對京津城市群的市場優勢。共識之後是行動。
2011年,山西省副省長郭迎光提出,發展特色農業産業,用産業翻番來支撐富民增收。
2012年,山西啟動雜糧産業振興計劃,優化品質結構,培育龍頭企業,建設生産基地,重點發展優勢雜糧。同時,《山西省特色食品行業調整振興實施方案》出臺,提出振興和壯大山西省特色食品行業,推進食品工業儘快成為山西新的支柱産業。
隨後,山西省農業廳做出雜糧加工産業佈局:晉北重點發展燕麥涼麵等小雜糧複合面製品,熟食製品等主食化營養食品;東西兩山重點發展小雜糧月餅、餅乾、早餐餅等即食食品和休閒食品,推廣生産小雜糧生物營養素等高附加值産品。
山西建設國家級小雜糧生産加工基地的遠景躍然眼前。
作為配套,山西公佈了《特色農産品産業支撐項目指導目錄》,捆綁5億元財政資金給予項目貼息,將主食加工業納入項目建設,搭建銀企合作平臺積極組織金融單位支援企業信貸資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重點企業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連續2年投入資金,對雜糧主食加工企業展示展銷予以補助。
政府引導、政策發力,一批規模大、思路新的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孕育而生,紫團、雙合成、六味齋、億家康、億佳美、谷之愛等知名企業探路主食精深加工,塑造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核心技術的知名主食品牌。
2013年,農業部在全國啟動“主食加工業提升工程”,並將山西作為主食加工試點省份。2014年,山西12個全國主食加工示範企業漸入佳境。
企業引領主食廚房
太行山最南端的山西壺關以生態秀美和太行山大峽谷著名。太行山大峽谷有一處著名的風景是紫團山,該地出産的紫團參則名列黨參的上品。
2011年,山西紫團公司——一家山西最早投入工廠化食用菌的企業,開始依託台灣研發團隊創新百素珍雜糧包子。該項目因為和政府的前期預想規劃幾乎同步而備受山西農業産業高層關注。
2012年,該公司引進了10萬噸的冷凍雜糧菌菇包子生産線,兩年來的研發和市場開拓,已經完成了上黨地區的市場佈局,每天銷售額已經穩定在10萬元。“百素珍”素包子因為是主食和副食的營養疊加而一躍成為上黨地區餐桌上的新寵兒。
太原市六味齋公司是山西目前最大的低溫肉製品加工企業,也是一個有兩百年曆史的老店。2012年,六味齋投資5000萬元在右玉建設了20萬畝有機雜糧生産基地,研發出雜糧米麵粉、雜糧方便速凍食品、雜糧主食3大類2000多個産品,諸如蕎面貓耳朵等許多高難度雜糧主食加工都已經實現工業化生産,同時在清徐縣投資建設的廠房也投入使用,加工能力突破1.5萬噸;300個好主婦連鎖便利店深入太原市的大街小巷,覆蓋了城區的主要居民區。這一轉型為六味齋的銷售增加了4億元。
雙合成也是“中華老字號企業”,該公司以月餅、中點、西點等産品的全機械化流水作業及無菌封閉生産為主營業務。2007年,該公司在試水早餐工程中初嘗主食産業的甜頭,2013年該公司的月餅銷售市場遇冷,而主食加工産業5億元的銷售收入彌補了月餅市場的“損失”,這堅定了該公司進軍雜糧主食加工産業的信心。
山西省農業廳農産品加工局局長李岳峰説,下一步山西將加大扶持力度,實現雜糧産業規模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和結構優化方向轉變,由資源簡單消耗向技術升級和品牌戰略方向轉變,由分散無序發展向産業化和集聚區方向轉變,做特、做精、做大、做強雜糧主食加工業。
明天誰來做飯?政策扶持、企業引領、産業化推進,山西雜糧主食加工産業的目標和路徑越來越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