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推廣水稻集中育秧構建農技服務體系

  • 發佈時間:2015-01-06 03:31:2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監利縣是“湖北糧食第一縣”、“全國水稻第一縣”。2014年,糧食總産達到30.02億斤。全年水稻面積243萬畝,産量28億斤,分別佔糧食面積與總産的85%和93%。根據這一縣情,縣委縣政府在糧食生産上確立了圍繞水稻生産抓、圍繞新型主體抓、圍繞全産業鏈抓的“三個重點”,採取以點促鏈、以鏈促面、以面促變的“三個舉措”,堅持先抓産中、後抓産前、再抓産後、最後抓産業融合的“四步走”戰略,大力打造互聯互助的生産體系、全面高效的服務體系、三方結合的産學研體系、利益共用的分配體系、安全可靠的保障體系、多方合作的聯動體系和準確有效的政策體系等七大體系,通過有效探索,取得初步成效。我們的具體作法是:

  以育秧工廠建設為平臺,增強生産能力。一是推廣水稻集中育秧,擴大糧食生産面積。全縣水稻工廠化集中育秧基地已達到28家,目前在建15家,發展中小型育秧點192個,吸納社會資本投入水稻産業近3億元,服務大田近60萬畝。帶動水稻機插秧達到110萬畝,帶動土地流轉近20萬畝,帶動早稻、晚稻、再生稻面積共增加19萬畝。二是推進優質高産創建,提高糧食單産水準。舉辦糧食高産創建萬畝示範片30個,示範片採取政府引導、部門服務、企業與合作社參與、農戶實施的方式,重點推廣通過民主推選産生的優質高産水稻主導品種7個,全縣水稻優質率達97%以上,主導品種普及率達80%。中稻平均畝産650公斤以上,早晚稻合計平均畝産近1100公斤,比周邊水稻平均單産提高20公斤以上,再生稻平均畝産250公斤,為全縣糧食增産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開展了多項技術攻關,帶動新型主體參與基地建設近50萬畝。三是加快農業科技應用,增強綜合生産能力。利用多種資訊平臺,向農民提供資訊服務;利用各種機會對農民進行培訓;利用多種手段,落實抗災補救生産技術措施,保證了生産全面豐收。

  以全産業鏈建設為手段,增強服務能力。一是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強化公益性服務。縣委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加強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形成了縣有農業科技指導團、鄉(鎮)有農技推廣站、村有科技示範戶的三級服務體系,強化了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二是培植新型經營主體,推進社會化服務。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40家,比上年增加236家;家庭農場2400家,同比增加2356家;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76家,同比增加50家。另外以育秧工廠為依託,發展烘乾工廠10家,測土配肥站6家,統防統治專業隊20家,農資連鎖門店近100家,農機綜合服務組織28家,1000畝以上水稻生産基地200多個,註冊聯社2家。目前正在打造團購團銷、網購網銷、連銷直銷等新平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漸形成。三是鼓勵土地多元經營,開展多樣化服務。全年土地市場化流轉面積增加20萬畝,達到80萬畝;農民以土地與合作社入股分紅經營10萬畝;合作社為農民全程成片打包服務15萬畝。同時開展産業鏈上、中、下游三對接活動,推行了“全程式”、“選項式”、“訂單式”等多種服務形式。四是發揮政策杠桿作用,開展購買服務。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確定了以集中育秧、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代耕代種、糧食烘乾代儲等為重點內容的購買社會化服務。有效地提升了農業機械化率,較好地解決了“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同時快速促進了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

  以基礎裝備建設為前提,增強保障能力。一是大力開展水利建設,增強抵禦災害能力。近年來,監利共爭取農田水利項目12個,總投資4.1億元,實施了大型灌區、灌區水利血防、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大型水閘除險加固、重點泵站、小型農田水利等重點工程建設,提高了旱澇保收能力。二是大力開展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産出能力。近兩年,監利共爭取土地整治項目14個,總投資5.7億元,改造面積達到40.39萬畝。加上財政部門的農業綜合開發和發改、農業部門的糧食産能提升、土壤有機質提升等項目實施,農田産出能力大幅度提高。三是大力開展項目整合與跟進,實行重點扶持。對除“四保”以外的涉農資金進行全面整合,共整合涉農資金5億元。對符合條件的生産基地實施項目跟進,落實了項目跟著流轉走,跟著基地建設走,跟著新型主體走。四是大力開展農機應用,提高勞動生産效率。重點採取補貼短板的方式,推廣農業新機械。2014年,僅水稻插秧機就新增498台,農業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83.8%,比上年提高5.9個百分點。

  以金融保險創新為重點,增強發展能力。一是強化政府推動,拓寬融資渠道。縣政府牽頭成立了農業擔保公司,落實了農業投資公司,通過注入擔保基金,按1:15比例協議撬動金融資本,按2:3:5比例實行政府、保險公司、投資平颱風險分擔,金融機構共啟動對新型主體助農貸1.2億元。二是強化金融支農,提高貸款水準。縣政府牽頭定期組織開展生産方、加工方、金融方、收儲方的“四對接”活動,著力解決農業經濟發展融資難的問題。對新型主體實行信用採集和評價制度,落實授信額度,創新了適應社會需求的金融新品種、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貸款新週期和便民式的辦理程式。三是強化保險落實,保障健康發展。縣委政府拿出200萬元,建立農業保險風險基金,與人保財險監利分公司及省公司共同探索了水稻秧苗、大棚、農用機械、農用薄膜、種子附加等保險新品種。落實水稻大田保險150萬畝,開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專項保險310家,基本實現設施農業保險全覆蓋,並爭取上級支援,逐步拓寬覆蓋範圍,降低農業生産風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