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棉花臨時收儲政策被取消 棉農及企業何去何從?

  • 發佈時間:2015-01-03 10:36:00  來源:半月談  作者:周楠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我國取消了連續實行3年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代之以目標價格新政(目前只在新疆棉區試點),棉價逐步回歸市場,棉花産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進入到“後收儲時代”。內地棉區由於收儲政策停止,目標價格新政又未實行,面臨不小震蕩。棉農和加工企業何去何從,是一道亟待求解的難題。

  棉價掉到近年最低谷

  從空間佈局上看,我國棉花分為新疆棉區和內地棉區,其中內地棉區又以黃淮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流域為主。

  素有“魚米之鄉”稱號的洞庭湖平原,橫跨湖南、湖北兩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正值當地棉花的收購季節,本刊記者卻看不到太多收穫的喜悅。湖南澧縣澧東村的種棉大戶王煥金一臉愁容,他指著稀稀落落的棉花地告訴記者:“正常年份棉花畝産有600斤左右,今年頂多也就320斤。”

  不獨王煥金如此。湖南、湖北、江蘇、山東、江西等多個棉花主産區均反映,2014年棉花單産下降明顯。湖南省棉花種植第二大縣安鄉縣的供銷社等部門做過調查,當地2014年棉花單産比正常年份下降了40%左右。

  禍不單行,棉花在畝産跌到近年來最低點的同時,價格也跌到了近年來的最低點。記者在長江中下游多地採訪了解到,目前棉花販子進村的收購價是每斤籽棉2.6元至2.9元,是近6年來最低的價格。最近3年,這一價格平均為每斤3.8元。

  洞庭湖平原的棉農李文林算了一筆賬,每畝地的種子、化肥、農藥、基膜、土地流轉、雇工撿棉花等各種成本加在一起,要685元。自己在每畝地至少投3個工,按每個工日100元算,投工300元。“算下來,一畝棉花成本985元,按現在的價賣,每畝收入才945元,等於我幹了一年,還要倒貼錢!”李文林説。

  價格掉到近6年來的最低谷,棉農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在湖南華湘棉業小渡口分公司,往年這個時候,記者總能看到從公司大門到倉庫,排著上千米的長隊,倉庫前半個足球場大的廣場,車輛擁擠,人聲鼎沸。此次記者前往,看到偌大的場地內竟然空無一人。

  小渡口分公司的業務經理龐海清告訴記者:“老百姓嫌價格太低,不願意賣棉花。”他們公司去年開秤收棉以來,總共也就收了30萬噸,往年同期,至少已經收購600萬噸。

  “新政”陣痛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往年一旦棉農惜售,加工企業會坐不住,會主動到府收購。令人奇怪的是,棉農不願賣的同時,企業也不願收,出現了收購的僵局。

  湖北松滋銀豐棉業的負責人王家龍介紹説,整個松滋市6家大型棉花加工企業,4家前不久才開秤收購,但收得不多。“都是象徵性地收一點,收購量也就往年同期的5%。”

  這些加工企業為什麼寧願倉庫空置、機器閒置、工人休息,也不願意買來棉花加工?

  王家龍算了一筆細賬:棉花販子送到加工廠的價格在3.05元至3.15元之間,按衣分率為38%(即100斤籽棉軋出38斤皮棉)、棉籽價格為每斤1元的標準折算,一噸皮棉的收購成本約為1.33萬元,加工費用、行銷辦公費用、貸款財務費用約1200元,一噸皮棉的成本約為1.45萬元。“按現在的市場價,一噸皮棉賣1.4萬元,等於我每加工一噸皮棉,就要虧500元,這種生意誰還做?不如閒下來休息啊。”王家龍説。

  之所以出現“農民不願賣,企業不願收”的收購僵局,是因為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後,新棉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國內棉價要與國際棉價基本接軌。目前,國內棉價雖然比前幾年下降了,但與國際棉價相比,仍然處於高價位。我國棉紡企業屬於外向型製造企業,要“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按照目前的價位,肯定不敢大量購買國內棉花。處於棉紡企業上游的加工企業自然也不敢放開購入。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收購與加工企業觀望慎收、棉農觀望惜售、紡織企業壓縮庫存,等到了年底,農民不得不大量賣棉時,很可能出現“棉市亂”,棉農收益更成疑問。目前來看,這或許將是政策調整中難以避免的“陣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在過去3年中,我國實行棉花臨時收儲,穩定了棉花市場,但也持續遭遇棉花品質下降、棉紡業虧損面不斷擴大的尷尬。為了擺脫這一尷尬,我國實施棉花“新政”,希望以此促使長期低迷的棉花産業實現轉型升級,提高國內棉花的品質,縮減國內外棉價差,增加國內紡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轉型已成必然 政策還需跟上

  我國棉花産業加快轉型已成必然,但相對於實行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新疆棉區,內地9個棉花大省尚未推行這一改革,目前只享受每噸皮棉2000元的定額補貼,其轉型之路無疑會更加艱難。

  據中國棉花協會調查,預計2014年全國植棉面積6340萬畝,比上年下降9.4%。其中,長江流域棉區和黃淮流域棉區受生産成本上升、植棉比較效益下降以及取消臨時收儲政策等影響,面積下降較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記者,新疆棉區更容易實現機械化,成本相對要低,內地棉區多為小農種植模式,成本高,效益低,隨著棉價逐漸回歸市場,內地棉區的競爭力下降,部分成本高、效益低的小農種植戶、加工企業將退出生産加工領域。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低迷的棉價挫傷了棉農的積極性,很多棉農表示,如果後期棉價沒有回升,2015年將考慮減少棉花種植面積,甚至不再種植棉花。記者綜合多方數據分析,按照目前的市場走勢,棉價很難回升,內地棉農2015年的種植意願無疑會下降得更明顯,國內的棉花種植格局因此將面臨一場大調整。

  然而調整之路並不容易,部分嘗試轉型的棉農損失較重。在湖南棉花第一生産大縣華容縣,不少棉農今年改種南瓜,結果到了收穫季節,南瓜嚴重滯銷,大量南瓜爛在地裏,農民血本無歸。在公安縣,棉農楊俊反映當地水源缺少,水利設施破舊,灌溉困難,以前種棉花不需要經常澆水,還能應付,去年改種水稻和蔬菜,遭遇了嚴重缺水的問題。

  湖南省棉花協會副會長賀躍鋼説,2014年還只是部分棉農改種其他作物,就出了這麼多問題,鋻於目前的“賣棉難”,2015年肯定會有更多棉農改種其他作物,到時候再出今年的問題,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更大。多名基層幹部告訴記者,收儲政策取消了,棉農遇到很多困難,但又不知道怎麼幫。“最近下到鄉里,最怕棉農問:明年種什麼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建議,要綜合各部門的力量,為棉農的轉型做好配套服務,比如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機耕道建設等,為棉農改種其他作物提供基礎設施條件。也要為棉農提供市場指導和技術培訓,防止棉農“一窩蜂”改種某種作物,導致供過於求,最後物賤傷農。(記者 周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