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雲中喜有錦書來

  • 發佈時間:2015-01-03 04:59: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的家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宛如一幅人間萬象的歷史畫卷,描繪出我們民族隱藏於心底深處的萬種柔情,宛如一條流淌不息的情感長河,滋養著我們民族的心靈家園。

  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有著中國最早的書法傳世墨跡《平復帖》,正是陸機寫給友人的一封文人書信,其中蘊藏著太多的歷史人文資訊,至今令我們不得其解。而這封經過了逾千年的顛沛流離,命運多舛輾轉於世間,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由著名收藏家張伯駒于溥心畬手中購得,交由國家收藏,成為重要的國寶級文物珍品。毫無疑問,家書為補充完善豐富中華文明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對於我們這個時代出生的人來説,家書是曾經美妙的記憶。“文革”時我還在上學,父親被下放五七幹校放牛,千里之遙唯一的音訊就是家書,而所有的家書都會被造反派審查。在那樣一種殘酷的政治環境裏,家人的親情是怎樣通過家書裏行行真情、字字玄機所吐露出的,真是難以言表。時至當代,電信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手寫的家書幾乎遭遇全民性的放棄。傳統的書信文明已成遠去的“雅樂”,只若有若無地存在於資訊爆炸的洪流中。家書已經從以往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凋零為需要搶救保護的文化遺産。

  家書的遠去使我們越來越感到,在這個技術的商業社會中,人文氛圍越來越淡薄,人文情懷越來越缺少,人文情致越來越稀釋。與此同時,很多人開始溫故家書,因為家書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當代文人內心的失落與嚮往。什麼是“人文”?就是能夠讓那些身處困頓中的人得到生命的溫度和心靈的溫暖;就是杜甫那種“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不解鄉愁;就是李清照那種“雲中誰寄錦書來”的人情期盼;就是魯迅兩地書那種“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人間情懷;就是那種浮躁焦灼靈魂蒼白當代人渴望的真情關懷。

  或許家書作為資訊情感聯絡的載體已經過去,但文明的傳承不能因此中斷。就像唐詩宋詞已經不再是今天文學主要表現形式,但是那些閃爍著人文精神光芒的唐詩宋詞,今天讀來仍充滿著無窮的魅力,諸子百家孔孟老莊今天讀來仍充滿著無窮的智慧,那些文學史上來自書信的經典名篇仍會給我們帶來不盡的啟迪。家書不僅是家人之間的平安信函,不只是男歡女愛的卿卿我我,而是有著博大的文獻價值,深厚的學術價值,普遍的倫理價值,精湛的藝術價值以及豐富的現實價值。今天當我們讀到那一封封膾炙人口的優美家書,總會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難道在我們這樣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真的不再需要“人文”了?不再需要人文精神了?不再需要書信了?

  文化的發展繁榮離不開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和自省,而自覺自強的前提,是對文化遺産的認知和積累。試想,如果一個民族失掉了人文的追求,只有時尚和娛樂;失掉了詩意的人生意境,只有科學和技術,那麼我們民族的情感就會日趨淺薄,我們的生活就缺少了詩意,我們的文化就會蒼白無味。19世紀照相技術發明後,有人曾憂慮繪畫將會消失,然而繪畫在今天仍如火如荼地發展著。但我們也應看到,照相術發明後繪畫發生了根本性的審美變革。

  所以,我相信,家書作為一種中國的文字和語言,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心靈密碼,一定不會消亡,但一定會在時代的潮流中與時俱進。我想,人類的一切藝術都會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所謂“筆墨當隨時代”,但人類追求詩意和美的願望將會永恒不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