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到資産還有多遠
- 發佈時間:2015-01-03 01:30:38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蓋倫
“今天的主題是‘聚合數據資産’,特別像我們企業的slogan(口號)。”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中關村大數據日的圓桌論壇上,數據堂創始人齊紅威在發言時特意站了起來。他覺得,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會和在座的很多人有合作關係”。
數據堂做的是大數據的共用和交易。如果説數據是一種可再生礦産資源,那麼對其進行挖掘、加工和提純,是發揮其資源效應的必要手段。
而下一步,就是如何讓資源成為“資産”。
數據並非天然就是資産。“它們不能是我們數據庫中靜默的東西,而要有實實在在的價值和功能。”亞信大數據高級總監高偉説。
如何喚醒沉睡的數據,激活它身後的無限潛力?
正在開放的數據激發商業活力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宣鴻還記得,2012年大數據還是個新概念。他們想找電視臺拍個相關宣傳片,電視臺很是疑惑:大數據是個什麼東西?
但是現在,大數據的概念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中央網路安全資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資訊化發展局處長張望所説,數據資源成了當前重要的産業要素,它驅動勞動力、生産資本、技術等其他要素配置更加富有效率。
2014年4月,百度推出“大數據引擎”,通過開放雲、數據工廠和百度大腦三大組件,將百度的大數據能力開放給社會。用百度CEO李彥宏的話來説,這其實是加快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引擎。
用已有的億萬級數據,百度和商業機構、政府部門合作,用全樣本的分析來重新定義“調研”的玩法。百度大數據部總裁薛正華舉了個例子,他們通過分析搜索品牌關鍵詞的IP地址來定位品牌的重點銷售區域,用網民的搜索關鍵詞勾勒品牌消費者的可能形象,也同樣通過他們在網路上留下的數據痕跡來確定品牌代言人人選……
這邊,是商業公司開放了他們擁有的數據。而那邊,政府或許也會有所行動。
宣鴻主動談起了政府資訊公開。“政府數據的開放,不僅關係到數據産業問題,也關係到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問題。”他樂觀地估計,政府手握的數據,將來可以做到“能開放的儘量開放”。
曾有媒體報道,目前浩如煙海的數據中,中央政府各部門、地方政府以及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機構與企業所佔據的三分之一數據,是所有資訊當中品質最高的。
數據開放的界限尚待劃定
提到數據開放,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黃文良還非常謹慎。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壓力,現階段運營商的數據還主要用於改善服務、優化網路,提供更加精準的業務推送,也就是説,“還是以內部使用為主”。
運營商和網際網路公司一樣,同樣手握數據的富礦。以中國聯通為例,黃文良表示,單是移動用戶的上網數據記錄,每天就産生1500多億條,新增數據量在30個T左右。
但是數據要走出去,必然有一個繞不過去的檻——安全和隱私。黃文良説,目前確實沒有專門的法規對大數據的應用進行規範,但業界通行的做法是模倣歐美。“他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我們相信歐美對隱私的重視力度。”中國聯通的數據並不指向具體的個人,更多時候它是一種統計數據,例如什麼型號的智慧手機更受歡迎,哪條街道的人流量更大。
來自中國建設銀行資訊中心的劉賢榮表示,在數據的開放和共用過程中,關鍵是要定義好“數據的所有權”。“數據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身份識別的部分。但這些相關資訊的所有者應該是用戶自己。”因此,數據可以開放,但使用應該要得到授權,而這一規則的建立,還需要從政府到企業等數據産業參與各方的努力。
在大數據實驗室合夥人糜萬軍看來,數據的開放確實不能“一放了之”,有的可以全部開放,有的數據則需要定向授權開放,不同的細分領域應該有不同的共用開放方式。比如中國電子企業協會會長董雲庭就建議,政府的資訊公開可以參考上海自貿區的負面清單,用規定“哪些資訊不能公開”取代“哪些資訊可以公開”。“這樣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比較正常健康的大數據生態系統,打造共贏的生態鏈。”
數據“變現”還需各方協同努力
儘管前方道路還並非一片通途,但是齊紅威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看好數據交易這一領域。“國外很多企業做數據交易已經很成熟,只是目前國內的數據資産意識還有待發展。”他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資産會像論文和專利一樣,出現産權的界定,“這不是問題”。
但還是有問題,那就是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説,用數據變現並不簡單。
在第三屆大數據日上,亞信發佈了兩款産品——數據資産雲圖和數據資産管理一體機,其目的,就是讓數據可管可控,讓企業能夠應用數據、運營數據。
劉賢榮坦言,目前銀行遇到的挑戰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與客戶的關係太過疏遠;二是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依然明顯。銀行業已經切實感到了網際網路金融的“磨刀霍霍”,而電商們又利用他們和客戶的緊密關係來對銀行的傳統業務發起挑戰。“我們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所以下一步的方向,是和業界同仁一起,一方面進行內部和外部的數據整合,另一方面是在數據方法和數據邏輯上找到一條新思路。”
中國移動業務主管何鴻淩在論壇上誠摯地表達了合作的願望:“大數據最重要的合作就是外部化應用,在這一方面我們中國移動是後來者,在金融業、徵信業和零售行業中,既沒有行業知識,也缺乏行業經驗,所以我們渴望有應用合作夥伴和我們一起去探索,怎麼通過數據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讓各行業和企業商業模型變得更加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