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王儀田:改寫壓縮機依賴進口歷史

  • 發佈時間:2015-01-01 01:30:2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史俊斌

  ■科星燦爛

  2014年10月24日,首屆“傑出工程師”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王儀田,因帶領團隊攻克了大型高爐鼓風機、大型連續式風洞壓縮機、高空飛機發動機抽氣試驗臺位壓縮機、軸流與離心壓縮機匹配等關鍵技術而獲此殊榮。

  去年3月27日,由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國産第一套實驗用連續式跨聲速風洞壓縮機組,在用戶現場運作成功,打破了國外對該項技術的壟斷,且性能超過設計要求,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這個研發團隊的帶頭人正是王儀田。改寫我國鋼鐵企業4000立方米以上高爐用軸流式壓縮機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也是由王儀田挂帥的這個科研團隊攻克了全部技術難關。如今“陜鼓動力”産品在這一領域佔到全國市場份額95%以上,為國家至少節約外匯資金100億美元。

  20多年來,在孜孜以求的科研之路上,憑著自己的勤奮和執著,王儀田主導的科研團隊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撰寫、發表論文43篇,其中國際論文3篇。個人先後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陜西省“三秦學者”和陜西省“三五”人才等稱號。

  “我喜歡工作,但不喜歡書獃子式的工作”

  “要打咚咚鼓,離不了三二人 ,我不能只顧自己一個人向前跑。”王儀田的同事秦夏這麼重復著他的口頭禪。作為陜鼓研發部氣動研究室主任,王儀田帶領的這個創新團隊共有30多人,其中9個由他直接帶徒,此外他還負責許多跨部門的項目。他要求部下業餘時間多寫論文,並且自己以身作則,帶頭寫。研究室或各個項目出文件、報告,他從不當甩手掌櫃,總是一起列提綱、定格式,最後親自把關。

  “寫論文是總結工作、提升水準的很好方法,但搞工程的與學校、研究所不一樣,我們非常忙,自己不擠時間就永遠沒時間寫。”他常常會有意識地講幾句自己親歷的故事。“吃虧是福,你幹的工作越多,儘管沒有獎金,但是你的能力越來越強,經驗越來越多,以後機會來了自然就能把握。”

  “積極進取工作,快樂享受生活。我喜歡工作,但不喜歡書獃子式的工作。”王儀田這樣對科技日報記者説。為了讓這個團體凝為一體,他煞費苦心,經常自掏腰包請大家吃飯。在同事同學中,他有一批棋友、牌友,忙裏偷閒就一起殺一盤,打幾把。他圍棋已到業餘三段,打撲克更是出了名的“算手”,非常講究技巧。他發動團隊每週打一次羽毛球賽。“每人交100元,我作為老大哥,多交幾千元,作為活動經費。”王儀田認為這既是享受生活,也有利於打開工作思路。“就像和面,醒一醒,再揉就輕鬆;很多工作,走不動的時候,先放一放,回頭再幹,可能就解決了。”

  王儀田為軸流壓縮機氣動小組定了個規矩,每個月至少開一次專業研討會,由他確定主題,大家自由討論,同時相互通報工作和學習情況。對於能力提升快的人,王儀田通過一些工程項目“扶開工送一程”。王東在選型軟體的開發上顯現出特長,王儀田帶著他做了第一版之後,就把這一塊全交給他做,自己只在最後把關。現在,王東已經開始獨立承擔實驗臺位的設計開發。近年來,王儀田先後帶了4個研發團隊,很多人已獨當一面。

  用心工作就是用心生活

  有人問王儀田,你為什麼這麼喜歡工作?他説:“我從不把工作當成負擔,在工作中我能感受到快樂。”

  1990年,帶著陜鼓集團第一個研究生的光環,王儀田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分配到當時總部還在西安市區30公里以外的臨潼縣,從事軸流式壓縮機的研究、設計工作。進廠伊始,獲知即將從事的工作,王儀田頓時覺得滿頭霧水,忐忑不安。“與我本科、研究生學的核反應爐、流體機械專業都不對口,基本原理都沒學過。”王儀田説,“不過,陜鼓當時的生産任務少,空閒時間很多,這是充分學習的機會。很多人沒活幹就玩,我就看資料、寫論文。”

  王儀田最終沒有退縮,企業的資料室成了他最愛去的地方,當年陜鼓資料室的借閱單上王儀田的名字是最多的。那時,壓縮機方面的技術資料基本為德語,而從未學過德語的他,就靠一本德漢詞典,一個詞一個詞地“翻譯”。為了精益求精,光是一本《軸流式壓縮機原理》,他就翻看了6遍以上。時間長了,他會了一門“啞巴德語”——基本能看明白,但一個詞也不會讀。他並不滿足於此,又鑽研起了德國技術的核心程式。“不了解核心程式雖不影響大的工作,但你就無法改進提高”。一年後,他發表了關於軸流壓縮機技術的首篇專業論文,不僅掌握了該程式,而且發現了其中物性參數計算公式的錯誤。他對程式進行了修改和移植,不但增加了漢語版,而且延伸出很多新的實用程式。最關鍵的是,使其從以往只能在大型電腦上應用,變為可以適應普通電腦。“過去用這個程式繪製性能曲線,必須反覆跑武漢上專用電腦,一次設計需要一兩個月,現在三五天就能完成。”王儀田説。

  那段時間,王儀田工作、學習經常不分晝夜。一次,他正在辦公室埋頭學習,忽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這才發現已是深夜,整棟樓空蕩蕩的唯有他一人。還有一年初冬,王儀田作為促銷團隊裏的專家去外地給客戶講解技術。方案已經做好,但臨出發前一晚,他覺得還不夠完美,於是連夜修改。早晨6點,領導喊他出發,卻發現他還在辦公室做方案,已經凍得哆哆嗦嗦説不出話來。從此,領導有了一句口頭禪:“你們都看看,王儀田是怎麼工作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王儀田養成了習慣,雙休日只休一天或半天,每年20天的年假也不休,甚至公司獎勵的外出休假,他都因為工作放棄了。“誰比誰聰明多少不一定,我很欣賞那句話——態度決定一切。”王儀田淡然地説。

  連續式跨聲速風洞是航空航太飛行器空氣動力學研究的重要裝置,由於技術和佈置型式的需要,風洞動力系統必須採用軸流式壓縮機。這樣的機組由於技術難度大、工藝複雜,過去一直被國外進行技術封鎖。為攻克這一技術難題,王儀田和他的研發團隊歷時9年,攻克了氣動、油氣密封、防腐蝕、轉子動力學等技術難題,最終迎來了希望和成功。

  今年3月27日,由其研製的國産第一套實驗用連續式跨聲速風洞壓縮機組在用戶現場運作成功,性能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專家認為,這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對該項技術的壟斷,而且在世界風洞領域展現了中國製造的實力。他領銜研製的大型高爐用軸流壓縮機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效節能的大型高爐鼓風機技術已應用到寶鋼5000立方米級高爐項目,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替代了進口,而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多年來,王儀田及其研發團隊研製的各類軸流壓縮機組達到了1600余套,創造産值270億元,創匯達到2.3億美元,由此替換和替代的離心式壓縮機,每年可節能約63億度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