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以科技創新推動青海綠色發展
- 發佈時間:2014-12-29 02:29:3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馬延芳本報記者馬悍德
“一年來,我們以飽滿的工作激情和責任,努力推進青海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使全省科技工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接受採訪時,青海省科技廳廳長解源充滿信心、奮發進取的工作熱情溢於言表。
他介紹説,截至2014年10月,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402項,增長20%,這些科技成果累計實現産值216.4億元,利潤32.1億元,出口創匯1.9億元;全省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21.16%;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7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20%;工業增加值64.1億,比去年同期增長22%;據初步統計,全省31個農業科技園區今年預期産值為110億元,園區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較園區外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1853元。
破解瓶頸,有力支援經濟社會發展
青海省組織實施了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123”科技支撐工程和發展生態農牧業的“1020”重大科技支撐工程,重點解決了一批制約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
2014年,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383項,總投資111.75億元,其中科研投資17.71億元,當年財政資助經費3.96億元,預計形成423項專利,可新增産值284.56億元。共完成科技項目124項,已獲專利授權51件,實現新增産值85.71億元,新增利稅13.43億元。
這些項目的實施和技術突破,有力支援了青海經濟社會的發展。比如,在新能源領域,研發水光互補協調運作及基本控制模式,建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的320兆瓦水光互補並網光伏電站,相當於增加了1台龍羊峽水電站發電機組,大幅度優化和提高了青海光伏發電並網能力。在新材料領域,成功研發出新型鎂基鋰電池生産技術,其電池産品能在正負40℃的極端溫度條件下正常工作,為提升青海鋰電池産業的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攻克了2—6英寸藍寶石晶體生産技術,建成年産1140噸2—6英寸藍寶石晶體生産線,填補了國內大尺寸藍寶石晶體的空白。在鹽湖化工領域,自主研發冷結晶—正浮選生産氯化鉀新工藝,建成了年産量已達到53萬噸示範裝置,産品回收率由原來的56.76%提高到60.52%;研製了新型氯化鉀浮選藥劑和硫酸鎂浮選藥劑,建成年産48萬噸目前國內同行業中唯一可同時生産硫酸鉀、結晶鉀鎂肥、氯化鉀、氯化鉀鎂肥四種産品的鉀肥産業化生産示範線,使青海冷湖地區成為繼新疆羅布泊百萬噸硫酸鉀之後,又一個具備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的鹽湖硫酸鉀生産基地。在特色生物領域,在地黃中提取純化梓醇項目獲得國家新藥創制重大計劃支援,有望成為青海自主研發的治療糖尿病的國家一類新藥。在高原特色農牧業領域,通過“三係”配套技術選育的12個系列青雜油菜品種,已覆蓋到全國80%的春油菜區,並已走出國門推廣到蒙古、俄羅斯等國,使青海成為春油菜制繁種基地;禾豆混播、青貯等技術的推廣應用,使牧草飼料蛋白質含量大幅度提高,有效帶動了全省草産業迅猛發展。在生態保護領域,圍繞三江源生態保護,培育一批草地早熟禾等適宜草種,並示範推廣30萬畝,徹底破解了三江源地區“黑土灘”治理難題;針對祁連山區突出的生態退化問題,首次篩選出祁連山區適宜草種6種,建立了生態修復示範區4.5萬畝,為祁連山區天然草地保護與退化草地生態修復奠定了基礎。
新建設一批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提升全省科技創新能力。組建了青海省光伏、低溫鋰離子電池、鋅溴液流電池、鋰離子正極材料、高純氧化鋁材料、銻錳礦選冶、改性瀝青等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升了相關産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特別是聯合省內外的科技力量投資4000萬元建成了青海光伏産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青海省光伏發電並網技術重點實驗室,為把青海打造成全國重要的光伏産業基地和全國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奠定了基礎。建成第一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針對制約柴達木鹽湖資源開發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出資設立規模達1億元的“柴達木鹽湖化工科學研究聯合基金”,吸引了全國67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1000余名優秀專家學者積極申請在鹽湖化工領域開展科學研究。以省財政1億元的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引導基金為科技股權投資母基金,引導設立的3隻創業投資基金規模已達4億元,已對30家高新技術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輔導,累計為科技型企業和大學生創業擔保發放貸款5427萬元,科技與金融結合成果初顯。
推動“國家農村資訊化示範省”建設,構建新型農牧科技服務體系。目前,已建立了國家農村資訊化示範省省級門戶平臺,並在西寧、海南、海東18個縣(區)建成1100個村級科技服務站點和923個企業服務站點,資訊平臺主動服務已覆蓋20萬戶農戶,已推送相關種植、養殖的技術解決方案和農資、農産品行銷、就業、氣象等服務資訊量達18萬條以上。已經研發建設完成青海特色農畜産品品質安全溯源平臺,並與國內知名電商平臺開設的青海特色産品銷售館緊密結合,實現了“追溯産品可銷售,銷售産品可追溯”,網上交易額已達1600多萬元。
直面挑戰,強化五個作用發揮
當前,青海已進入社會經濟加速發展、産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關鍵階段,科技創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相對於全社會對科技不斷增長的需求,青海科技仍舊面臨許多挑戰。簡單地説,主要是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弱,人才隊伍不足。
面對這些挑戰,解源認為,要認真分析青海省情和深入理解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生態立省戰略。由於青海偏居內陸,所以其發展主要需要依靠本身的獨特資源。歸納起來青海的特色資源主要有以鹽湖、有色金屬等為核心的不可再生的礦産資源,以畜牧等為主的可再生生物資源,以水力、太陽能、風力以及石油天然氣和煤在內的能源資源以及文化、旅遊等資源。
青海的四大支柱産業和優勢産業均依賴於這些獨特的資源條件得以發展壯大。比如:水電優勢不斷推動青海的高載能産業由硅鐵、電解鋁逐步向有色金屬冶煉、硅材料製造等領域拓展。然而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極其脆弱,而且一旦遭到破壞,恢復非常緩慢和困難。按照習總書記“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青海新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就是高水準的資源轉換戰略,就應該是:以迴圈經濟為原則,更系統地綜合開發利用不可再生資源,發展迴圈經濟;以遵從生態規律、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為原則,更充分合理地可持續利用可再生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以發展低碳經濟為原則,全面利用豐富的水力、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資源,發展新能源經濟。迴圈經濟、生態經濟和新能源經濟將成為未來青海重要的、具有鮮明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經濟特質,這是青海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也是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的著力點。
為此,要以科技體制改革為主線,強化五個作用發揮科技創新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一是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首先是建立多種形式的支援方式,充分發揮財政科技資金的撬動作用。改單一無償撥款支援,為無償、企業匹配、後補助、參股和與社會資本結合建立股權投資基金等多種形式,盡可能放大財政科技資金的規模,同時以此新機制,提高財政科技資金支援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第二,加強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比如企業科技研發的加計扣除政策,據統計全省企業科技投入達數十億,但享受此政策的僅不足10億,享受企業僅10家左右。第三,集中分散在政府各部門中的財政科技資金,組織政府重大科技專項。
二是強化企業的主體作用。財政科技資金支援的産業化項目,立項要以企業為主、項目實施也要以企業為主;鼓勵支援企業建立諸如工程技術中心、工業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出臺強有力的政策、啟動建設高新區等大力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發展。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加強産學研的緊密合作,在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在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太陽能利用、三江源生態監測等領域強力建設新型、開放和富有活力的創新研究院,構築青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四是強化科技服務業的加速作用。大力加強技術市場、孵化器建設和實施智慧財産權發展戰略,大力加強科技擔保、科技貸款、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創業投資等科技金融工作。
五是強化開放的借力作用。深化與科技部的省部會商制度建設,加強科技部主持的科技援青工作,加強與各省科技資源的合作,加強與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等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合作。
改革創新,推動形成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就必須以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和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為基本原則,以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為核心,以迅速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著力點,在實現科技創新戰略和為青海經濟發展服務的進程中,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科技成果有序轉化、科技資源配置合理高效、更加開放、富有活力、適應青海綠色發展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在最近召開的青海省委十二屆五次全委會上,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在大力推動工業發展升級中提出要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上突出位置來抓,明確指出“這是青海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的重要基點”,省長郝鵬也是明確提出“進一步增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解源説,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推進青海社會經濟發展逐步由單純自然資源等低端要素和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的新模式,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身上肩負的重要歷史重任,對此,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才能真正獲得不斷改革創新的勇氣和動力,才能真正傾力推動科技創新在青海經濟社會發展不斷發揮重要的支援引領作用,才能真正不辜負省委、省政府和青海人民的信任和支援。
解源説,基於上述思考,2015年青海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和産學研協同創新激勵機制,完善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和評價機制,加強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著力提高科技創新管理水準和服務能力,為創新型青海建設和打造青海經濟升級版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工作重點是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中心,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建設多元化、高水準科技創新平臺和隊伍,加快科技金融、孵化器、技術市場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加快建設青海高新區,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啟動省級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建設,推動青海形成社會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的新格局。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