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自主培養作為科技人才戰略的主線

  • 發佈時間:2014-12-29 02:29: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郭鐵成

  ■科技專論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有千百萬特別能創新、特別能奉獻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應該也需要大力引進,但引進的只能是少數人,不可能是支撐自主創新的全部隊伍。從各國的實踐來看,科技人才只能靠自主培養。

  自主培養科技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自主培養大量科技人才,才能躍居産業鏈高端。我國擁有世界最大體量的製造業,但大多都位於産業鏈的中低端。産業鏈的高端不是加工製造環節,而是知識密集的環節,沒有大量科技人才是無法進入的。發達經濟體製造業服務類投入佔到製造業産出的20%—25%,製造業崗位中30%—55%具有服務性職能,若加上外包服務,美國製造業服務類崗位已超過生産類崗位。全球500強企業中56%的公司從事服務業,而且製造業企業的生産,越來越依靠金融、電信、物流等服務性企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也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高附加值的産業。

  只有自主培養大量科技人才,才能建立新興技術體系。傳統發展方式使少數西方國家順利實現了工業化,但當中國等更多後發國家也採取傳統發展方式實現工業化時,就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能源資源消耗速度超過自然界生成速度;二是環境破壞速度超過自然界自我修復能力。這就要求從機械化、自動化的工業化技術體系向生態化、智慧化的新興技術體系轉變,把物質消耗和環境污染維持在自然界自我修復能力的範圍以內;在生産的每一個環節和生活的全部過程,實時感知、分析、處理和控制。建立新興技術體系需要進行大量挑戰性、戰略性、根本性創新,沒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是根本做不到的。

  只有自主培養大量科技人才,才能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實現民族國家層次上的追趕,關鍵不在於物質要素、資金要素的多少,而在於高素質人力資本的形成。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如果不能最大限度轉化為科技人才,要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是很難實現的。歷史上,美國對英國的追趕,日本對美國的追趕,南韓對西歐的追趕,都是採取人才先行戰略。從1870年到1913年,美國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相當於英國的88.3%提高到91.2%;從1913到1992年,日本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相當於美國的68.2%提高到82.4%;南韓經過30年的追趕,到1995年中等教育入學率達90%,大學近55%,達到了經合組織國家的水準。

  在實踐中自主培養科技人才的四個重點

   1.引導企業把人力資本投入作為主要目標

  近年來,中國人力資本出現成本上升的態勢。但從結構上看,成本上升主要是由教育投入、社會保障投入等公共投入導致的;而企業對人力資本的投入總量和速度都比較小。據調查,2011屆大學畢業生為608.2萬人,其中57萬人半年後處於失業狀態,失業率9.3%;另有70萬畢業生學非所用,這種“低就業”狀態佔比14.0%,這從一個側面説明企業對科技人力資本投入嚴重不足。

  與此相反,發達國家經濟出現無形資本超過有形資本的趨勢。簡單地説,無形資本就是人力資本加上知識資本。從投入來看,2009年發達國家中無形資産投資佔私營部門增加值的比例,美國最高,超過14%,英國其次,超過13%。2000年至2007年,英國私人部門生産率增長的三分之二來源於無形資本投入。美國由“從事科學和工程學、建築與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和娛樂的人們”構成的“創意階層人士”,2000年已經佔到就業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歐洲平均也在25%—30%。美國創意産業的薪酬佔到全美所有産業薪酬的將近一半,相當於製造業和服務薪酬的總和。

  必須引導企業把人力資本投入作為重點。根據生産需要,建立經常投入機制,大量創新高水準就業崗,吸納科技人才充分就業;對現有職員工進行投資性學習,內容包括研發、設計、品牌培育、市場開發、産品銷售、智慧財産權經營、組織創新等。建議對接收大學生就業達到一定數量的企業,予以稅收減免;對企業培訓人員費用永久免稅。

  2.建立面向全社會的普惠性科技人才政策體系

  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通過特殊性政策支援尖子人才、領軍人才、急需人才,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特殊性政策力度比較大,能夠集中力量解決一些突出問題。但也有局限,只能覆蓋少數人,不能惠及全社會。當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小康社會,僅靠少數尖子人才是不行的,必須造就充裕的科技人力資源隊伍。我們正在走入一個人人可以創新的時代。智慧創新、技能創新是萬眾創新時代的重要形式。通過激勵萬眾創新,充分釋放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紅利,是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

  因此,科技人才政策必須立足於調動一切創新人才的積極性,從特殊政策為主向普惠政策為主轉變,逐步形成統一的、均等的人才政策體系,使各類人才能夠公平享受生活待遇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3.建立以企業用戶為主體的創新人才計劃體系

  科研人才的特點是自由探索,評價標準是發現、發明等一流的科學突破,而不是專利、技術、利潤等經濟指標;創新人才的特點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研發,評價的標準主要是經濟效益,而不是論文、著作等科研指標。因此,創新人才計劃必須以企業用戶的需求為主體。如果以政府的需求為主體,培養多少人、在什麼項目中培養、需要多少資金都由政府決定,與企業等用戶需求不匹配,造成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很大的浪費。

  以企業等用戶為主體,就是除少數的重大的人才項目由政府直接資助外,大量的、常規的人才項目都要根據企業用戶的需求,政府配套支援,比如,培養産學研結合人才問題,由政府支援企業根據市場化需要培養,而不是由政府來直接培養。對於創新人才計劃項目,除直接資助和獎補外,應更多采取稅收、金融等間接性政策工具,促進用戶與産學研結合、大小企業結合、企業夥伴結合、公私伙伴的結合,支援中小企業、傳統産業、服務業、落後地區的技能人才創新。

   4.建立科層制和專家制相結合的科研人才管理體制

  多年來大家反映的學術界官僚化問題,本質上不是科研單位的行政級別問題,而是按照科層制對科技人才的管理問題。科層制是按照權力職能和職位進行分工和分層,以嚴格的規則為核心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方式。利用現代科層制進行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如果利用科層制管理科學研究,則完全違背了科研和創新的規律。學術研究從本質上是“反科層”的,“吾愛我師,但吾更愛真理”,在真理面前不分高低貴賤,人人平等,結果常常是年輕的超過年老的,資歷淺的超過資歷深的,小人物超過大人物,新理論超過舊理論,因此只有“反科層”才能發明創造,堅持科層就會窒息創新。

  破除科研單位的官僚化弊端,就是要在堅持黨對科研單位領導的根本制度下,採取科研、行政兩條線協調運作的體制,既避免官僚化,又避免學閥化。行政管理採取科層制,科研管理採取專家制。行政體系由行政負責人等組成,負責本單位的行政事務,同上級單位、外單位的聯繫等。科研體系由學術委員會主任、學術委員等專家、教授等組成,負責科研規劃、政策、預算、課題,以及職稱評審、業務培訓等。兩個體系人員的任職可以交替,但不交叉,各行其職,協同運作。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