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網事:度盡“節”波,你的錢包還好嗎?

  • 發佈時間:2014-12-27 11:42:2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南京12月2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潘曄 楊紹功)繼電商營造的網購狂歡節“雙十一”“雙十二”後,耶誕節來了又過去了。臨近年末,各種節日一波接一波,今年耶誕節你消費了嗎?度盡“節”波,你的錢包還安好嗎?

  瘋狂蘋果撩動耶誕節

  今年耶誕節,蘋果大出風頭。被冠以“平安果”的稱謂,裝入精緻的禮盒,蘋果成為各大超市和水果攤的主角。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競相涌現高價蘋果。江蘇南京新街口一家精品超市一盒“12生肖蘋果”5888元,更是令人驚嘆“買不起”。

  在南京眾彩農副産品物流中心,蘋果10月至11月的流通量穩居水果榜前三甲。該中心相關負責人預計,蘋果12月份的銷量仍將佔據主要位置。

  瘋狂的蘋果讓網友們續出段子新篇——“一個誘惑了夏娃,一個砸醒了牛頓,一個迷倒了白雪公主,一個引領了手機時尚,一個主宰了中國廣場舞,還有一個霸佔了平安夜……原來蘋果才是水果界的老大。”

  然而,今年耶誕節消費像一個冷熱不均的“鴛鴦鍋”——在這一邊廂,平安夜人潮擠爆,聖誕大餐、聖誕票房銷售火爆;而在另一邊廂,衣帽、鞋包、玩具等百貨零售卻顯冷清。

  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主要商圈,一些人氣餐廳24日至26日間的聖誕大餐的預定全部售罄,電影院和KTV同樣爆滿……吃飯要排隊、看電影也要排隊,但平安夜在商場購物卻不用排隊。儘管各大商場早就通過微信、電視、廣播等渠道廣告打折抽獎資訊,但各地商場卻鮮有出現排隊搶購的情形。不少人認為,除了聚會和交往,耶誕節裏人們花錢的意願相對較弱。

  節來節往,消費透支了嗎?

  不少商家感嘆今年耶誕節有點不一樣:同樣是優惠打折,為什麼今年商品賣得不如往年好?是耶誕節對中國消費者吸引力不再?還是中國消費者荷包不給力?

  “有節用節,無節造節。耶誕節在中國背後的真正推手是商業的力量。”曾經負責南京河西萬達廣場運營的南京智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逸説,老百姓消費潛力是可以激發出來的,耶誕節在中國被商家包裝成“購物狂歡節”,僅為迎合、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消費者掏腰包找個藉口。從這個意義説,耶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舶來節日和國內電商憑空造出來的“雙十一”“雙十二”是一樣的。

  不少消費者認為,耶誕節和“雙十一”“雙十二”靠得近,在前面網購節,該買的都已經買了,無疑提前透支了年底的消費需求。一方面,網上購物更便捷、價格更低廉;另一方面,消費者購買力是有限的,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裏,同樣需求的消費品很難重復産生購買力。

  在銀行工作的南京市民陸女士説:“給孩子的聖誕禮物和自己耶誕節想穿的衣服,我在‘雙十一’以及‘黑五海淘’中已經敗過了。現在聖誕促銷,我已沒什麼興趣。”

  “網購確實透支、轉移了消費者購買力。”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説,今年“雙十一”天貓網路銷售額達到571億元,其中包括部分消費者聖誕禮單中的商品。然而,還有電影、餐飲等一些生活服務類消費是無法預支、無法透支的。

  曹磊説,“雙十一”“雙十二”只是單純的購物節,而耶誕節除了禮物消費,還具有社交與體驗的消費內容,比如在平安夜和朋友一起聚會、耶誕節帶孩子去遊樂場、情侶相約看電影等。這種參與性、體驗式互動消費是不可被替代的。

  中國消費習慣變了

  耶誕節消費冷熱不均是中國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變化的一個縮影。南京商務局宣教處處長富寧宏説,11-12月是傳統消費旺季,消費者並不介意多一個狂歡與消費的日子。相較于含蓄的中國傳統佳節,耶誕節給消費者提供了創造瘋狂消費的機會。這也是近幾年耶誕節期間百貨商品熱銷的原因。但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在改變。比如網際網路的出現,讓消費者不再拘泥于實體購物;購物中心的出現也讓消費者更傾向於一站式購物。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更趨於社交化、碎片化。”南京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呂偉説,當前消費形式越來越強調社交內涵。對消費者來説,耶誕節不僅傳遞商品打折資訊,更提供了一種玩樂體驗以及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的互動機會。耶誕節消費市場一冷一熱的背後,是消費升級後消費習慣的改變。

  江蘇景楓投資控股集團副總裁吳正梅曾經負責南京虹悅城、水遊城等大型商業綜合體的商業運營。她認為,當前中國人的消費正處於換擋升級期間,消費從傳統的百貨商店向商業綜合體集中,單純的購物將逐漸讓位於餐飲娛樂等一體化、線上到線下等互動式的綜合消費形式。這將帶來巨大的消費市場空間。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預測,我國今年網路購物交易額有望達27860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同比增長27.9%。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