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造綠色産業實現綠色崛起

  • 發佈時間:2014-12-26 07:31:2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

  一江流水生碧綠,正是風景獨好處。咸寧市位於北緯30度,地處武漢之南、湖北之南、長江之南。“萬國咸寧”,名出《周易》;赤壁之戰,千古風流;汀泗北伐大捷,鐵軍精神起共和。其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素有“香城泉都、綠色咸寧”之稱。

  “綠色引領未來,綠色決定生死。‘綠色崛起’是近期召開的咸寧市委四屆四次全會所關注的‘唯一主題’,而實現崛起最重要的載體平臺則是‘三農’。”湖北省咸寧市委書記任振鶴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反覆強調,“咸寧54.2%的森林覆蓋率、40%的城市綠化覆蓋率和全國排名第8的生態城市競爭力成就了中國溫泉之鄉、桂花之鄉、苧麻之鄉、茶葉之鄉、楠竹之鄉等美譽,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綠’為綱、以‘農’為要,充分激活‘三農’發展的綠色潛能,走出了一條三次産業融合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三效’兼收的綠色崛起之路。”

  做強“百億産業”,撐起綠色經濟“新常態”

  “發展綠色農業主導産業,是支撐‘強、富、美’的關鍵和突破口。”任振鶴向記者點出了咸寧“三農”實現“綠色崛起”的路徑和方向,“咸寧綠色農業産業路在何方?資源稟賦和歷史傳承已經為我們指明瞭道路:‘楠竹之鄉’、‘茶葉之鄉’聞名遐邇,‘茶馬古道發源地’享譽中外,油茶産業異軍突起。楠竹、茶葉、油茶,正是咸寧實現‘後發趕超’的‘綠色內核’。”

  對此,2012年底咸寧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先後制訂出臺《關於加快竹産業發展的意見》、《加快推進茶産業發展的意見》和《關於加快推進油茶産業發展的意見》三個綱領性文件,提出了打造楠竹、茶葉、油茶三大“百億産業”的戰略部署,力爭到2020年楠竹、茶葉、油茶三個農業産業的綜合産值分別達到100億元。

  按照做強三大“百億産業”的戰略定位,近兩年來咸寧市迅速掀起了“百億産業”大發展的熱潮。該市分別設立了1億元的楠竹、茶葉、油茶産業發展基金,大力實施縣(市、區)建十萬畝、鄉鎮建萬畝、村建千畝的“十萬千”産業基地發展規劃,三類農業品種的基地面積以年均10萬畝的速度遞增,基地建設強勢推進。全市竹林面積達到163萬畝,茶園面積達到30萬畝,油茶種植面積突破50萬畝。

  依託持續壯大的三大産業基地資源,從事楠竹、茶葉、油茶深加工的農産品加工園區陸續開工,産業龍頭不斷涌現,品牌價值快速提升。“從2012年到目前,三大‘百億産業’加工園區由2個發展到11個,加工企業由30家發展到100家,産業産值的年均增幅都在30%以上。”2014年,全市竹産業預計實現綜合産值18億元、增長38%,茶産業預計實現綜合産值43億元、增長43%,油茶産業實現綜合産值達到15億元、增長31%。

  近兩年,全市先後有近百個竹、茶葉、油茶産品在國家級農産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據測算,全市三大“百億産業”品牌價值總量已突破40億元。“三大‘百億産業’正催生出撬動發展杠桿的‘蝴蝶效應’,咸寧‘綠色經濟’高效、低碳、可持續的‘新常態’格局已經初具雛形。”

  做優美麗鄉村,守住綠水青山“生命線”

  “2013年湖北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的‘三維綱要’,其中‘綠色決定生死’的戰略思維無疑是對咸寧綠色崛起奮鬥目標的最好指引。”在如何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上,任振鶴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綠色是咸寧最有成色的招牌,生態是咸寧最為寶貴的財富。只有堅守住‘綠水青山’,才能變‘後發咸寧’為‘厚發咸寧’,拉動經濟快速增長,實現在青山綠水中跨越崛起。”近年來,咸寧市委、市政府堅持走“生態資源立市、生態環境興市、生態農業穩市、生態工業強市、生態旅遊活市、生態家園美市”的發展之路,始終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一起抓、産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要,將廣大農村作為守護“綠水青山”的第一線和主陣地,把打造“美麗鄉村”作為“三農”工作的一項主線任務。全市先後有60個村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12個村莊被命名為全省“宜居村莊”,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列入全國首批“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嘉魚縣官橋村官橋八組被譽為“全國第一組”。“我們計劃用三年時間主抓200個示範村和新型社區建設,使之成為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永不褪色的綠色屏障和宜居宜業的幸福樂園,讓青山常在、綠水常清、發展永續。”

  做活“改革紅利”,釋放綠色發展“正能量”

  改革中求創變,探索中謀發展。談到對咸寧“三農”綠色崛起的未來展望,任振鶴認為,最大的活力源自於深化農村改革,今後咸寧盤活農村市場要分“三步走”:

  一是以“確權試點”,帶動經營體制創新。近年來,咸寧市通城縣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縣,在全縣12個村試點推進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在通城縣的試點帶動下,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在全市六個縣(市、區)全面鋪開。摸清了全市可用農地的“家底”,咸寧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算盤”越打越響。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大戶發展到2.6萬戶,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32個,擁有省級示範社22家、國家級示範社9家,家庭農場由2年前的1家快速增長到83家、總經營面積過萬畝,以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專業大戶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是推動“資源入市”,喚醒農村“沉睡資本”。在任振鶴看來,加速“三農”綠色崛起,其核心就在於堅持市場導向,推動農村資源在市場“無形之手”的調控下科學配置、合理佈局,以“資源入市”喚醒農村“沉睡資本”,這也正是湖北省委“三維綱要”提出“市場決定取捨”的意義所在。而在兩年前,咸寧市通城縣石南鎮牌合村農民就探索出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的“牌合經驗”,該村村民以土地使用權、房屋使用權等固定資産入股企業建設並享受“二次分紅”,既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又提升了農民土地本金的升值空間。今年以來,咸寧市又在6個縣(市、區)同步建設覆蓋全市的農村綜合産權交易平臺,廣大農民可將手上農村産權通過交易所掛牌交易,受讓主體拿到經營權證後,可以直接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融資難、融資貴”的瓶頸得到極大改善。

  三是以“資金合流”,打造支農“政策洼地”。隨著國家支農惠農的政策項目資金逐年遞增,為“三農”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但這些資金的使用管理往往過於分散,無法産生集聚效應。如何用好、用活項目資金,匯聚“三農”改革發展的合力?任振鶴説:“我們按照‘整合存量、統籌增量’的辦法,聚‘零’為‘整’,變‘九龍分治’為‘資金合流’。”比如通山縣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變,統籌使用、各司其職、形成合力”的原則,連續6年每年整合涉農項目資金2000萬元,分批次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昔日的“國貧縣”已經成為宜産宜居的生態新城。近三年來,咸寧各級累計整合跨部門“三農”財政專項資金20余項、計13億元,集中投放到三大“百億産業”等重點項目和幕阜山扶貧、“四化同步”試點等重點片區,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充分發揮,吸引金融機構、社會資金近50億元,為咸寧實現綠色崛起、跨越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