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私人銀行“降溫”

  • 發佈時間:2014-12-24 14:34:37  來源:山東商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近些年來銀行愈發重視個人金融業務發展,2014年最新數據顯示,個人消費貸款成為銀行最為看重的業務,財富管理和個人經營性貸款分列第二、第三位。而此前,備受關注的私人銀行業務,已經滑落到銀行關注度的第六名。

  一位股份制銀行北京分行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她此前曾經在私募基金公司工作,有著大量高凈值人士的資源,因此她換工作時收到了各大銀行的橄欖枝,然而,真正到了銀行工作才發現,私人銀行搶客戶的現象比基金公司更甚,而最讓人難受的是,客戶忠誠度低,“帶來的好幾個關係好的客戶,因為産品收益率問題,轉投了他行”。

  私人銀行吸引力下降

  根據中國銀行業近三年來的報告統計,個人消費貸款、財富管理和個人經營性貸款已經取代了原本私人銀行和信用卡在銀行個人金融業務上的重要位置,相比于個人消費貸款的火熱,私人銀行卻逐漸走入寒冬。數據顯示,中行私人銀行在上半年客戶數量增長16%,與去年同期25%的增速相比下降9個百分點; 工行私人銀行上半年客戶數量增長25%,與去年同期34.9%的增速相比下降接近10個百分點; 農行私人銀行上半年客戶數量增長16%,與去年同期22.8%的增速相比下降6.8個百分點;建行私人銀行上半年客戶數量增長10.48%,與去年同期16.87%的增速相比下降約6.4個百分點。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股份制銀行。民生銀行私人銀行上半年客戶數量增長11.18%,與去年同期31.37%的增速相比下降20多個百分點。即使在私行業務一直領先的招商銀行,今年上半年客戶數量增長14.6%,較去年同期相比也低了1個多百分點。“我們行把老客戶流失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目標,今年流失的現象確實很嚴重,新的客戶經理更不好做了”,上述客戶經理表示。

  銀行業協會指出,造成私人銀行業務發展一定程度停滯不前的最重要原因是發展模式定位不清、服務同質化嚴重以及專業人才短缺、産品創新不足,此外,私人銀行的客戶基礎不穩定、忠誠度低,成為限制私人銀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券商、信託搶佔市場

  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4中國高凈值人群養生白皮書》,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大陸千萬元以上級別的富豪人數達到了109萬人,較去年增加4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高凈值人群,顯然想分得一杯羹的不僅僅是銀行。

  今年8月,國泰君安在上海成立了第七家財富管理旗艦店。沿襲歐洲傳統私人銀行的管家式服務模式,採用以客戶為中心的資産驅動激勵機制,按照客戶資産規模,收取相應的管理費。國泰君安副總裁顧頡表示,私人銀行業務並非銀行專屬,在投資能力和市場熟悉度上,券商擁有天然優勢。

  而早在2012年下半年,平安信託已經推出了家族財富傳承信託産品。上海信託也在兩年前將業務重點聚焦在家族財富管理和家族傳承服務上,中信信託、紫金信託等多家公司也都在家族信託領域暗自備戰。此外,除了傳統金融機構外,第三方理財公司也企盼從家族財富管理中分一杯羹。

  業內人士表示,真正的私人銀行不會出現在銀行業曾經是圈子裏的一句“老話”,這句話也正在變成現實,銀行的體制龐大而繁瑣,對於私人銀行客戶來説,需要高效、快速、準確,銀行往往難以佔到優勢。

  根據銀行業協會數據,目前私人銀行組織架構中,選擇專營部門模式的銀行家佔比為23%,大零售和事業部模式的佔比均接近18%,子公司模式僅為3.7%,也就是説,中國銀行業的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組織架構並沒有主導形式,仍在摸索階段。 毛宇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