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大媽經濟時代來了 銀行理財客戶中“大媽”佔七成

  • 發佈時間:2014-08-04 07:20: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程婕  責任編輯:胡愛善

  從抄底黃金、到熱炒比特幣,再到各地的看房團,“中國大媽”來勢洶洶地闖進了國內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多個領域,以至於有海外媒體把“中國大媽”視作撬動世界資本的重要力量之一,併發明瞭“dama”這個有中國特色的英文詞彙。

  最近,在東城區某商業中心門口跳廣場舞的老年藝術團使“中國大媽”再次成為市場人士熱議的話題。二十米開外一家銀行網點為藝術團贊助了一些樂器,而藝術團跳舞時則在附近的樹上拉起橫幅,上面寫著某某銀行和藝術團“與您共舞財富人生”。

  很多人就此認為,這家銀行就是想借“廣場舞大媽”為自己打活廣告,吸引更多市民前來辦業務。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的情況則是,相比不確定的廣告效果,銀行首先看重的是這個40多人的“大媽”(也有少數大叔)群體本身。無可爭辯的事實是,通過專屬客戶經理的熱情服務,藝術團的很多成員都已成為這家銀行的金卡客戶,有的人甚至把全部積蓄都轉到這家銀行購買理財産品。

  在“大媽經濟”的熱潮中,銀行與“廣場舞大媽”結緣可以説是順勢而為。“中國大媽”作為當今社會頗具能量的消費勢力和家庭財富掌控者,重要性正日益凸顯,無怪乎有人説,“得大媽者得天下”。

   事件

  “廣場舞大媽”受銀行青睞

  東城區這家老年藝術團是社區老人們自發組成的,從最初的十幾人到現在的40多人,走過了六七年的時間。這個藝術團的成員最小也有50齣頭,最大的有70多歲,他們來自不同行業,有退休警官,有知識分子,有老闆,也有教師和大夫,大部分是女性。藝術團以鍛鍊身體為目的,以紅色懷舊為主題,吹拉彈唱樣樣都有,自創的紅色舞蹈服裝道具非常出彩。近幾年來,藝術團每晚7點半到9點半除了雨雪天氣,都雷打不動地在這家大型購物中心門口的廣場上活動,並吸引了一些鐵桿粉絲。

  購物中心一層有一家股份銀行的支行,離老人們的活動場地也就二十米的距離。團員鄭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家銀行有一個客戶經理專門與藝術團聯繫,熱情地推薦了一些收益不錯又適合老年人的理財産品。“我們很多人現在都是他們的金卡客戶。”後來他們達成協定,銀行為他們提供兩個揚聲器和口琴等一些樂器,藝術團則每天活動時打出與銀行有關的橫幅,宣傳銀行。

  鄭先生説,自從銀行與他們“接上頭”後,大家買理財産品都會想著這家銀行,有些老人甚至把全部積蓄都轉到這家銀行買理財産品,“安全放心,收益也比存款高多了。”

  除了這家有合作的銀行,馬路對面另一家銀行也看上了這個活力四射的老年人團體,他們也派出一名客戶經理與老人們接觸,希望他們多到自己的網點看看。

  業內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對銀行來講,“廣場舞大媽”是非常優質的客戶。她們有錢有閒,掌控家中財政大權,對投資理財也非常感興趣。相較于股票、基金等投資,銀行理財産品的風險等級較低,符合偏愛穩健型投資的大媽們。此外,相較于男性,女性容易出現感性判斷,被客戶經理説服購買産品的概率較大。

  某國有銀行理財經理朱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在他所在的支行,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大媽”明顯多於“大爺”。他自己的客戶中,“大媽”所佔比例佔了近七成。不少“大媽”都在多家銀行開理財賬戶,每天都會對銀行産品貨比三家,一旦手上有閒置資金,就會果斷出手。

  回顧

  黃金、比特幣、網貸“大媽”全追

  實際上,真正讓“中國大媽”名揚世界的還不是穩健的銀行理財産品。

  去年4月15日黃金大跌後,華爾街大鱷們出手做空黃金,不料半路殺出一群“中國大媽”。“大媽”們在五六月黃金價格大幅下滑時,用10天時間狂掃市值1000億人民幣的300噸黃金,幾乎是華爾街投多少,“大媽”們買多少。

  在這種對賭中,金融大鱷高盛率先退出做空黃金。“中國大媽”因抄底黃金而一戰聞名,被外媒稱為“影響全球黃金市場的一支生力軍”,《華爾街日報》甚至專門創造了“dama”一詞,來形容“中國大媽”對黃金市場的影響。

  但2013年黃金全年跌幅接近30%,創下30年來最大跌幅,雖然“中國大媽”贏得了黃金,但持續走低的行情使得大媽們賬面出現鉅額虧損,黃金投資的熱情也逐漸冷卻。

  黃金之後,又有消息稱“中國大媽”轉戰比特幣市場。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曾有統計,總交易額大於1000萬元人民幣的貴賓用戶中40%為女性,“中國大媽”現身比特幣江湖。

  比特幣的泡沫破滅之後,“中國大媽”又馬不停蹄趕上了網際網路金融的大潮。據某網貸平臺公佈的2013年下半年理財數據顯示,在2013年下半年,該平臺40歲以上群體投入的平均理財金額為20685元,完勝其他的年齡群體。融資谷資本集團發佈了一份行業報告則顯示,其旗下網貸理財平臺近三成理財人群為40至59歲的中年女性,雖然30至39歲的人群佔據了46.53%,但大媽群體的平均理財金額是30至39歲人群的2倍,是30歲以下群體的7倍。

  釋疑

  “中國大媽”到底是誰?

  沒有人給“中國大媽”下過明確的定義,但她們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她可能是你的鄰居、長輩、同事、朋友,甚至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有人認為,“大媽”不過是一個缺乏投資理性、傾向於在短期市場中追漲殺跌的代名詞,“錢多人傻”是這個群體最顯著的特徵。也有人認為,不管“大媽”們的經濟行為是否理性,既然她們手握重金,且能造成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就應當對“大媽經濟”給中國宏觀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高度重視並進行客觀分析。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主任蘇勇認為,“大媽”基本是35歲到65歲年齡段的女性。將35歲作為起點,大媽應該是已婚女性,中國女性35歲時大多步入婚姻;將65歲最為終點,是因為65歲以後人們消費和投資慾望會減弱,往往更多考慮獲取回報而非向外投資或消費。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國共有6.5億女性,約佔總人口的48%,35歲到65歲年齡段共有2.78億女性。根據常識可以判斷,這一年齡段是女性中最主要的收入和消費群體。

  “但要説大媽們具體有多少人、手握多少資金,恐怕還很難有一個統計學意義上的具體數字。這是因為,大媽並非該年齡段中的所有女性,而是指這一年齡段中具有某種消費行為特徵譬如有較強消費能力的女性人群。該人群可支配資金也因人、因家庭情況而異。”蘇勇表示。

  德意志銀行中國區財富管理總經理黃凡則將“中國大媽”的定義範圍進一步擴大。黃凡指出,“中國大媽”的涵蓋面已超出中年婦女,她們更廣義的代表了欠缺投資理財常識,容易跟風的投資者群體。其手中持有一定可投資資金,並急切希望找到能為其財富保值和增值途徑。在此群體中,還包括部分手握鉅額財富的富裕人士。

  財經觀察

  “大媽”投資非理性源於渠道匱乏

  毋庸置疑,“中國大媽”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産物。2000年,中國GDP總量約10萬億元,而到2013年快速上升近57萬億元。同期,我國城鎮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6000余元上漲至約2.7萬元。家庭財富的快速增長催生了“中國大媽”的到來。然而,當大媽們面臨著大額消費的壓力,住房、教育和養老等問題時,她們渴望利用投資來實現財富的增值。

  但是市場似乎沒做好充分的準備去接住大媽們的閒資。鋻於國內民間投資渠道匱乏,加上國際資本流動的管制限制了中國投資者在全球多個市場進行多種資産之間的合理配置。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就其投資行為的非理性而言,不應簡單地得出中國大媽是金融投資市場失敗者的結論。”他認為,今天“中國大媽”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投資非理性,其實是中國投資者包括基金經理在內的專業投資者共同的問題,而這一點從深層來看又是與中國整體缺乏價值投資題材的投資格局相關的。

  在孫立堅看來,“中國大媽”既有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提升和改進的一面,也有不容忽視的一面。要動態地而不能靜態地來看“中國大媽”的經濟行為特徵。比如,大媽投資者可以分為兩類:有相對盲目出手,在證券交易所焦慮地觀望、聽風就是雨的;也有一部分高學歷、高智商、自學能力非常強的家庭主婦,具備相當的金融和經濟知識以及投資經驗。而縱向比較來看,今天的“大媽”和10年前“大媽”也很不一樣,她們知識視野更加開闊,更加自信,喜歡談經濟和理財,同時更加注重生活的幸福。文/本報記者 程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