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賀歲檔 大片小片劃地盤

  • 發佈時間:2014-12-24 08:52:00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大片也有失手時

  以小搏大有學問

  ■特約記者 程喆

  “小片避開走,大片少失手,黑馬不常有”。這是過去的賀歲檔鐵檔,而近幾年的賀歲檔,局面則大有不同,中小影片大量上市,“黑馬”頻頻誕生。2014年賀歲檔上半場已經結束,中小成本電影表現搶眼。且看這個賀歲檔,“大片”和“小片”如何劃分地盤。

  大小片PK 2011年前 大片稱霸

  2011年之前,賀歲檔總被投資大、製作成本高、題材重大、大明星參與、影響面廣的大片佔據著。比如2010年的《讓子彈飛》長期佔據螢幕,2011年甚至出現電影院只有《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的情況,讓觀眾無片可選。

  觀眾“被大片”,業內人士認為,賀歲檔的大片就好比壟斷企業,因為具有絕對的強勢資源,逼得小片們只好選擇讓路。大片有名導、有明星、有話題,在前期宣傳上就佔盡了優勢。在排片方面,影院更是一邊倒地選擇大片。因此,小片想要在同樣的檔期“擠”出一點市場空間,確實是難上加難。

  從往年數據看,在2012年之後,有很多中小成本電影實現了逆襲。當年投資只有3000萬元的《泰囧》票房突破12億元,創國産電影票房最高紀錄。而同為光線影業出品的“大片”《匹夫》《銅雀臺》卻鎩羽而歸。

  2014年賀歲檔進程也即將過半。盤桓影市半月之久,投資約4億元、連配角都是“大星星”的吳宇森史詩大片《太平輪》最先觸礁。反觀由一群偶像明星主演的《匆匆那年》,逆襲穩坐賀歲檔上半場票房榜首。截至12月21日,《匆匆那年》票房成績已經衝向5億元。彭于晏完勝金城武,同為“謀女郎”出身,年輕的倪妮似乎充滿了青春活力,這似乎印證了某些“小片”後來居上的實力。

  而《一步之遙》兩極分化的評論也影響了票房收入的後勁兒,讓此前過於樂觀的形勢打了折扣。

  支招小片 喜劇錯不了

  何為賀歲?賀歲片最早起源並流行于香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到歲末,香港演藝圈內的一些明星都會自發地湊到一起,不計片酬地拍幾部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影片獻給觀眾。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發財”“家有喜事”“福祿壽喜”等象徵吉祥如意的詞來命名,內容上也基本滿足以下兩點:首先是喜劇,其次由知名明星扮演。

  因此,早期的內地賀歲檔,也由喜劇片一統天下,成就了《甲方乙方》《沒完沒了》《大腕》《手機》《天下無賊》《功夫》等一大批經典。2006年後,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規模的擴大,其他類型的影片開始登上賀歲檔,《滿城盡帶黃金甲》《集結號》《投名狀》《趙氏孤兒》《龍門飛甲》《金陵十三釵》等片都不是喜劇。對於後者的賀歲表現,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不過,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觀眾最愛的還是喜劇。這除了緣于賀歲檔的時間限定外,還因為絕大多數人看電影的目的就是為了找樂子,而不是進影院去受教育和找難受的。

  打通網際網路

  在大片潮的今天,中小成本影片也在進行不斷開拓和積極的創新,越來越多的小成本電影改變以往的宣發模式,將新媒體作為主力戰場,通過各種行銷手段來實現電影低成本投入情況下的高覆蓋和精準推廣目標。

  為什麼《太平輪》票房會失利?有評論認為,該電影沒有打通線上,人們只能在公交站臺看到宣傳海報,電影主演在網路中是“高冷”的存在,鮮少和觀眾互動,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目前,已經有國內電影數據分析平臺採納了“網際網路基因”這個新生事物。為什麼業內看好即將上映的《十萬個冷笑話》,就是看中了該電影的網際網路基因。

  《十萬個冷笑話》2012年被改編成動畫片在網路上播放。動畫片單集點擊超過9000萬次,累計觀看量達到17億人次。各大售票網站數據都顯示,在“想看”的數值上,《十萬個冷笑話》幾乎超越其他所有同檔期內的賀歲片,而在片方聯合電商開展的10萬張電影票超前預售活動中,影片上線兩日就已售出過萬張,成績斐然。不少影迷更是預期,元旦學生放假,該片或將成為一匹票房“黑馬”。

  題材莫跟風

  儘管近幾年小片賣相不錯,但應該注意的是,能成為票房贏家的小片並不在多數,很多電影只能上映短短幾天,甚至不能上映,這和電影陣容、規模、行銷力度、影響力、題材等諸多因素有關,最主要的還是自身品質的高低。

  高票房的片子大抵相似,“炮灰”電影卻各有差別,其中最主要的是品質欠缺。比如,上年度票房最低的《別跟我談高富帥》,在某電影評論網上的評分僅為2.9分(滿分10分)。

  很多時候,投資小成本電影的人是在進行一場賭博,《失戀33天》成功了,幾乎如法炮製的《等風來》就沒能複製“前輩”的成果;《分手大師》火了,後面一系列拆婚的電影也不一定能佔得上風。取材要新穎,內容要充實,在觀眾口碑能影響影院排片、票房後勁兒的情況下,先贏得一部分的好感非常重要。

  診脈大片 只重形式忽略內容

  導演陳可辛曾經説過,近幾年來,在中國拍電影,如果你籌拍一部億元以上的電影,融資的難度要遠低於籌拍一部兩三千萬元的電影,因為電影投資者們似乎形成了一種“共識”:只有拍大片才有可能掙到大錢。

  形式的品質在大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但內容品質就有可能被悄然邊緣化、手段化,就像在古典歌劇裏,故事成為音樂的工具和附庸。大片,越來越被演繹為建立在高成本基礎上的形式的盛宴,而作為電影內核的文學性被一再忽略的結果,讓一部部大明星加入製作的電影呈現出一種“精緻的粗糙感”。

  大眾厭倦了大片,更喜歡小片,因為“小”的實質,是對內容品質的顧及和在意。在沒有能力拍出《阿凡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樣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的大片的時候,忘掉大片,甚至忘掉大與小,拍一些實在的電影,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大片産量不宜過大

  資本永遠逐利,中小成本電影的投資回報率日漸走高,會導致今後更多的投資流向中小影片的製作上。或許業界長期以來都頗為期待的“大片、中片、小片”的紡錘形生態分佈正在逐漸成形,這似乎可視為大片式微對中國電影市場産生的積極影響。對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而言,應當是以題材、類型豐富的中等成本電影為主體,而處在金字塔尖的高成本、高概念大片,産量不應過大。

  但更進一步地説,國內電影人也應當積極地去拓展大片類型,如國産電影一直缺少的科幻等題材,但所有好作品的前提都是尊重市場,尊重觀眾。只有這種尊重成為了華語大片的運作常態,才能拍出能與好萊塢那些高概念大片相媲美的産品,華語電影對外輸出的願景也才會有一些可能。

  結語

  無論是大片還是小片,在拼檔期、拼成本、拼製作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把電影拍得像某些小成本電影一樣有春天,大製作電影在獲取好評的同時能取得好的票房成績。很多時候,觀眾的要求其實並不高,他們只想安靜地觀賞一個正常的故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