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力發展需求導向的智慧農業

  • 發佈時間:2014-12-23 03:31:2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陳偉樂明凱

  12月13日,第二屆中國農谷論壇在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召開,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社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十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推進我國農業資訊化、發展智慧農業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交流。專家學者們認為,智慧農業發展前景廣闊,要加強智慧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究,加大對智慧農業的支援力度,大力發展需求導向的智慧農業。

  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賀立源對限制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近幾年,以硬體、軟體和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先導,借助國家經濟結構轉型政策的推動,以物聯網為支撐的智慧農業快速發展。智慧農業可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但在具體實施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行業間利潤水準、投資回報率相差較大,二是基礎資訊及其支撐體系缺乏保障,三是生産力發展水準與先進技術要相互適應才能協調發展,不是説技術越先進效益就越高。他認為,要讓智慧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成為農業生産的靈魂,關鍵是要有適當的經濟回報,這樣才能逐步推進,最終形成與農業産業化配套發展的局面,智慧農業才能被農業主動接受並大範圍推廣應用。他還提出,在關鍵感測器種類缺乏的條件下,加強來自農業內部的基礎資訊採集,是實施智慧農業的前提,否則工程實施後,受益方只是工程的承包商和設備的生産商。

  華中農業大學資訊管理系主任馬才學提出,要動員多方面力量參與智慧農業建設。他認為,農牧業物聯網建設和物聯網産業的發展,為實現農業、畜牧業的資訊化、産業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農業物聯網技術作為農業高新技術具有基礎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廣、公益性強的特點,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應在“智慧農業”物聯網技術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要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電信運營商、資訊技術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物聯網項目建設,創建政府主導、政企聯動、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農業物聯網應用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物聯網全面發展。目前智慧農業發展各個環節中專家系統建設是一個瓶頸,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中國農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梁小青在論壇上介紹了湖北省級戰略“中國農谷”核心區——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積極探索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示範區、農耕文化展示區、農業生態旅遊區、農産品生産加工集聚區”現代農業的“四區”之路,加快建設“智慧農谷”的情況。同時他結合多年實踐對推進農業資訊化建設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目前很多地方農業資訊化的發展動力基本上是靠供給推動,存在崇尚技術拜物的傾向,一些地方的政策設計、科學研究與農民訴求有差距。他提出,要發展需求導向的農業資訊化,當前尤其要注重滿足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三大新型生産經營主體對資訊化的需求。農業資訊化的最終目的必須作用於生産過程,以便能夠生産出更多、更好、更安全、更價廉物美的農産品,他認為目前對生産環節在農業資訊化政策中的地位重視不夠。他還呼籲要進一步加強農業資訊化人才培育,尤其要培養更多既懂農業、又通曉資訊化的複合型應用人才,提高農業資訊化從業人員的待遇。

  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資訊中心主任熊本海從物聯網技術在畜牧業領域的應用情況闡述了自己對智慧農業的理解。他認為,目前基於畜牧業的物聯網缺乏關鍵技術及産品,應用規模小、分散,沒有形成“感知-傳輸-控制”的應用閉環,同時缺少成熟的技術應用模式和商業運作模式,政策護持力度不大。熊本海建議,要將畜牧業的專業需求與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的應用結合起來,形成物聯網解決方案,使資訊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位耀光在會議上介紹了歐洲國家農業資訊化發展情況。他認為,歐洲國家農業的集約化生産、智慧化控制、精細化管理、電子化交易、系統化物流發展模式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在歐洲,生産經營的資訊化責任主體是農場主,管理與服務的責任主體是政府,由政府部門提供平臺和規則,負責引導與監管,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經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