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行家買假能怪誰?

  • 發佈時間:2014-12-22 04:32:05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善言齋專欄

  馮善書

  前不久,一位專業批發商在北方某玉石博覽會買了只色彩濃艷的手鐲,以為得了便宜。誰知道,經廣州權威檢測機構一檢測,發現是個B貨。

  B貨,意味著這只玉鐲並非來自天然玉石,而是經過高溫烤色等人工手段處理過的産品。對專業玩家來説,這種東西毫無投資價值,説出去也必定是“徒增笑耳”。

  本來,“行家一齣手,就知有沒有”。古往今來,在普通交易者的眼裏,行家都是具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群。有他們的看護和參與,市場交易往往是最安全的。上述這位專業批發商,是圈內知名度很高的一位玉商,這回卻一頭栽在了這只“風情萬種”的手鐲面前,連筆者也感到愕然。這一方面印證了“玉器行業的確水很深”那句老話,另一方面則再次提醒我們,面對不斷升級的造假技術,行家也未必是百分百可靠的。

  這次失手,被上述行家自嘲為個人交易史上的一次“滑鐵盧”。為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筆者專程到府見識了那只剛剛讓行家失手的手鐲,發現顏色雖然濃艷而均勻,但多看兩眼總是覺得與天然的美玉有些不一樣,而這種不一樣,放在任何一位有過多年購買經驗的業內人士面前,都勢必會引起他們的懷疑。就像一位上了濃粧的貴婦,與那種不施粉黛的天生麗質相比,多少還是有外觀上的區別。

  行家到底因何失手?據其個人解釋,當時在交易現場的確對這只玉鐲的顏色有過懷疑——看起來沒那麼自然,但考慮到這是一場由專業機構組織的博覽會,不太可能賣假,所以掏錢的時候就深信不疑了。

  這位行家的心理與當下許多業內人士的交易習慣如出一轍——因為某公司或某市場是值得依賴的,因此他們銷售的産品也是值得依賴的。正是在這種簡單的思維邏輯下,很多並不符合邏輯的交易事故發生了。事實上,同樣的現象不僅在玉器行業很普遍,在書畫、陶瓷等其他藝術品行業亦同樣常見。譬如,近幾年頻繁發生的大型拍賣公司拍假事件,著名畫家楊之光就曾經在網路上公開指出包括嘉德、保利在內的多家拍賣公司拍賣贗品的事實。從專業上來講,博覽會是三級市場主體,其規範程度遠不如像拍賣公司這類二級市場主體。面對玉器這類“水”這麼深的行業,買家怎麼可以輕易相信博覽會上銷售的産品就一定是百分之百保真的呢?

  一直以來,筆者把這種過份相信代理人或出售人信譽而不關注標的本身品質問題的交易習慣看成是資深業內人士的老毛病。很多老行家自認為有經驗,在與熟人或“有信譽”的賣家交易時,即使面對幾萬甚或是幾十萬的商業操作,也毫不擔心會出現買假的危險。事實上,當前市場上很多涉假交易,都不是由那些長期在地下出沒的“灰太狼”主導的,而是與一些有著合法外衣、冠冕堂皇的正規機構有著很大的關聯。這也是我們常言所説的灰色利益鏈條。正是這些灰色利益鏈條的不明顯性,才引致了那麼多資深業內人士的上當受騙。

  試想,如果上述那位行家稍稍花點時間,把手鐲拿到權威機構去檢測一下,那件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的B貨怎麼可能逃得過檢測儀器的“火眼金睛”?雖然檢測儀器也是人為操作的,但是只要檢測機構的實驗員與賣家沒有利益關係,那麼,從檢測機構出來的結論必定是比較可靠的。

  因為機器和人不同,只要程式設計不出問題,機器不撒謊。在真與假的問題,我們應該多聽一聽機器的發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