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養殖漸成中國乳業發展趨勢
- 發佈時間:2014-12-20 15:48:4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20日電(記者王靖 林超)“同樣在一個村子養牛,差距咋就能這麼大呢。”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奶農索寬寬面對記者,語氣既羨慕、又有些後悔。
索寬寬家中只有兩頭泌乳牛,牛奶走散戶價格,每公斤2.8元,而在同一個村子裏的奶牛合作社擁有上百頭奶牛,奶價能達到每公斤3.5元。
“如今,散養奶牛比較效益低,難以滿足奶農收入期望,這是越來越多奶牛散養戶放棄散養奶牛的直接原因。”呼和浩特市賽罕區農牧業局局長雲彥軍説。
近年來,中國乳業呈現加速“抱團”的規模化養殖趨勢。在中國奶業第一大區內蒙古,今年散養的荷斯坦奶牛僅有56.9萬頭,比去年同期減少41.6萬頭。同時規模化養殖的奶牛增加32.5萬頭,規模化率也從去年的52%上升至目前的71%。
公開數據顯示,奶業第二大省黑龍江省的奶牛散養比例已從過去的8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以此速度,未來5到10年時間,散戶或將全部退出黑龍江市場,取而代之的是規模化養殖。此外,山東、青海、陜西等中國重要的乳品生産地區,奶牛規模化養殖也正在快速增長。
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大奶源國,但依然有三分之二的奶製品依賴進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牛奶産量為3656萬噸,以當年人口計算,意味著中國每人平均奶製品為27公斤,約為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其市場潛力不言而喻。
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曝光後,國産奶陷入信任危機,洋品牌奶製品趁機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中國乳業進入寒冬。
此後,中國社會對乳業的品質要求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眾日益高漲的食品安全意識,是乳業規模化養殖興起的深層次原因。過去粗放的散養模式下,大部分散養戶奶農的牛奶很難符合新的要求,規模化養殖成為大勢所趨。
記者採訪時發現,一些奶牛散養戶養殖規模小而分散,飼養設施簡陋,奶牛生産效率不高。此外,一些奶農文化水品低、疫病防治知識匱乏、安全生産意識淡薄,使得牛奶的品質無法保證。而規模化養殖最顯著的優勢就是能夠對奶源品質進行有效的監管,打破散戶鮮奶的品質完全依靠奶農自覺的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表示,淘汰奶牛散養戶,走上規模化養殖已經趨勢。奶牛職業化、標準化、集約化飼養是乳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今後奶牛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