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降供暖矛盾升 採暖費怎成“糊塗賬”
- 發佈時間:2014-12-19 07:1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寒潮接連來襲,供暖成了北方百姓最為關注的話題。記者在北京、陜西、山東等地採訪後發現,今年一些地方供暖投訴呈遞增之勢,而在煤價大幅下跌背景下,比房價還要堅挺的採暖費也是百姓質疑的焦點,再加上面積計價測不準熱量實際使用值,熱量計價又遭遇實際推廣難,供熱成本究竟幾何,又有多少實際測算與大體推測的成分?這些賬本目前仍不清晰,使得採暖費儼然成了一本“糊塗賬”。
你欠費我停暖 居民熱企頻扯皮
寧夏銀川市西夏區的楊克敦大爺今年已經80歲了,他指著屋中的電暖器告訴記者,如果不開它,家裏也就十三四攝氏度。
楊大爺居住的魯祥苑小區共有居民521戶、1700多人,小區部分樓房建成20多年了。由於近年來供熱企業和居民雙方矛盾突出,該小區供暖情況不理想,很多居民要靠電暖器加溫才能過冬。一些居民承認沒有交採暖費,因為他們認為供熱企業服務品質不行;而供熱公司嫌居民不交費就停暖或不好好供暖,雙方互相扯皮已經好多年,但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類似魯祥苑的情況並非孤例。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李楠説,因拆遷、物業糾紛、農民上樓、企業改制、物業服務企業與供熱單位的糾紛等引起供暖費欠費,仍是影響穩定供熱的主要問題。
據李楠介紹,有的就是一座樓的某一戶沒有交供暖費,影響了一座樓使用暖氣。“具體來説,有的是因為老舊小區管線改造尚未完成,有的是産權單位供暖費沒有收齊,還有的是市民已經交了供暖費但被物業扣著,物業只交供熱企業部分供暖費。比如,位於朝陽區林萃路的一老舊小區,因部分居民多年不交暖氣費,供熱企業沒有供熱。”
北京市供熱辦副主任許曉晨説,供熱企業不應以未交費為由不供熱,協調供熱企業與居民的責任在屬地的區縣政府,遇到正常供熱而不交費的居民,供熱企業應通過法律程式來解決,而不是拒絕供熱。“但是現在一些供熱企業很難,有的拖了四五年供熱費,已經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
測溫費一次600元 不達標僅退25元/天
多地供熱條例規定,如果居民家裏溫度不達標,由供熱公司前去測定,確實不達標將給予減免採暖費。但是一些居民認為,這個規定實際上相當於供熱公司自己罰自己,自己監管自己,不乏測溫後説是達標的,“中午陽光直射下和傍晚測溫差別很大。”有居民反映説。
不過,如今北京居民和供熱企業對於室溫是否達標存有爭議的,可以請第三方機構進行檢測。但第三方機構的介入能解決居民和熱企之間的矛盾嗎?
家住北京西壩河附近的鄭先生,感覺家中供暖不達標,報修後仍無好轉,於是申請了第三方檢測。檢測結果顯示,他家的室溫為13.9攝氏度,遠未到18攝氏度的標準。此後,供暖企業——北京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派維修人員再次到府檢修,結果發現管道因老化導致水流不暢,最終調高了這片老小區的區域溫度,來保證居民家中供暖。
鄭先生告訴記者,從供暖站第一次到府到最終解決供暖問題,前後數天時間裏,他自行墊付了檢測費,而採暖退費卻寥寥無幾。
據了解,北京目前有5傢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由北京市品質監督部門進行資質認定,是完全獨立於用戶和供熱部門、供熱單位的“第三方”。記者向這幾家第三方機構了解到,出檢一次的基本檢測費為一個房間450元,每增加一個房間增收40元,再加上100元左右的交通費,一次檢測收費約600元。面對這種高額的第三方檢測費,更多的市民選擇“忍忍算了”。
根據2010年11月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發佈的《關於貫徹執行〈住宅採暖室內空氣溫度測量方法〉的若干規定》,如果確實屬於供熱單位原因造成用戶室溫低於標準,將在供暖期結束後的一個月內退費,或抵扣下個採暖期用戶應當支付的採暖費。按北京天然氣供暖價格計算,每100平方米住宅一天供暖不達標,退費僅約25元。
“關鍵是第三方檢測收費太高,如果達標,等於扔了600元,如果不達標,也就退了幾十元。”家住北京通州區華龍小區的楊女士説,“所以一般老百姓都會軟磨硬泡,反覆報修,哪怕治標不治本。”
“第三方測溫就是公證,一旦不達標,住戶起訴供熱企業,供熱企業是要敗訴的。”北京熱力集團宣傳部長張傳東説,第三方測溫是對供熱企業的約束,防止企業為了省錢壓低溫度,惡意給用戶降溫停暖,起到一定震懾作用。然而事實情況是,正是由於價格因素,第三方檢測並未在普通的供暖爭議和糾紛中起到作用。
煤價跌了 採暖費為何不降
“前幾年煤價上漲,各地紛紛上調供暖價格。現在煤價全面回落,為何採暖費沒有相應下調?”由於煤價大幅下跌,今年供暖價格是否下調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點話題。關於“煤炭價格大幅下跌,採暖費價格應調低以減輕居民負擔”的話題在微網志、微信以及網站上引發一場大爭論,甚至有人假冒政府名義發佈文件,散佈採暖費下調的“好消息”,隨後被證實是謠言。
針對質疑,供熱部門回應不一。如:治霾增加供暖成本;原定採暖價格偏低等等。但老百姓並不買賬:憑什麼企業説多少就是多少,並且是強制收取呢?
記者從內蒙古煤炭局了解到,2008年,內蒙古主産區煤炭價格飆升至每噸500多元,達到史上最高點。此後,煤炭價格持續走低,目前煤炭均價已降至每噸200多元。而今年呼和浩特市城鎮供暖價並未下調,繼續沿用往年每月居民用價3.68元/平方米、非居民5.03元/平方米的收費標準。
面對市民採暖費下降的呼聲,瀋陽市房産部門回應:環保設施改造抬高了供暖成本,每平方米需要增加3元錢,而且今後環保標准將進一步提高,成本會繼續上升。因此今年採暖費保持不變,仍按住宅28元/平方米、非住宅32元/平方米標準收取。
呼和浩特市發改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傑表示,煤價下降而暖價不降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制定的採暖價格偏低。據王傑介紹,2008年呼和浩特市居民供暖月價調整至3.68元/平方米、非居民5.03元/平方米,加權平均價格4.85元/平方米。按照當時煤炭價格換算,實際成本為5.18元/平方米。為緩解城市居民生活壓力,呼和浩特市政府對供熱企業虧損進行補貼。
呼和浩特市富泰熱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志中認為,暖價難降的原因有三:一是由於轄區內老舊住宅較多,普遍存在保溫性能差、熱流失嚴重等問題,因此燃煤消耗量大。二是採暖費拖欠現象嚴重,供暖企業拖欠煤炭、供電、供水等單位的費用不得不通過貸款等方式償還,增加了利息負擔。三是轄區內管網老化現象嚴重,企業投入設備改造、升級的費用逐年提高。
瀋陽市房産部門則回應,目前雖然煤價下降,但隨著治理霧霾力度不斷加大,供暖環保改造投入及運作費用相應上升,增加了供暖成本。另外人工費、運輸費等成本也在增加,因此確定採暖費標准保持不變。
事實上,採暖費隨著煤炭價格的升降而增減稱為“煤熱價格聯動”,對此早有明文規定。如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關於建立煤熱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當煤炭到廠價格變化超過10%後,相應調整熱力出廠價格”。正是在“煤熱價格聯動機制”下,2008年瀋陽市居民採暖費從23元/平方米漲到了28元/平方米;齊齊哈爾居民採暖費從26元/平方米上調到29元/平方米。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上調了採暖費。而如今煤價降了,煤熱價格卻“不聯動”,難免引起群眾不滿。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供暖企業每年公佈成本,但是其中仍有諸多“模糊地帶”。比如成本中煤、水、電以及勞動力等費用的各項佔比,企業自身建設中人力資源的合理配比等。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認為,要打消市民對暖價的疑惑,供暖企業需將計算成本的方式進一步透明。
分戶計量 百姓呼籲熱企冷眼
分戶計量是按一家一戶熱表讀數來收費的供暖方式。這種方式節能環保,據住建部統計,若北方地區城鎮住宅全部實現計量收費,每年至少節約2000多萬噸標煤。
分戶計量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已經推行分戶計量的太原市瑞生麗園小區,一位張姓住戶對記者説,自己控制自家的暖氣,碰見暖冬就能少用些。“算下來,去年冬天我省了100多塊錢,有的鄰居還省三四百塊錢。”
然而,自2003年正式推行分戶計量改革以來,舊有大鍋飯式的按面積收費仍很普遍。
太原市熱力公司副經理張建偉介紹説,今年該公司全市供熱面積是9000萬平方米,而分戶計量僅700萬平方米,不足十分之一。在朔州市,分戶計量供熱今年剛開始起步。據住建部今年3月公佈的調查顯示,在北方採暖地區,部分省區市新建建築沒有安裝供熱計量裝置的比例超過20%;已經安裝的有超過30%沒有實行按熱量收費。
推行分戶計量為何如此艱難?張建偉説,公司多年來一直努力推動分戶計量改革,但從短期來看,分戶計量會減少企業的銷售熱量,打擊企業的積極性。“供暖行業普遍虧損,我們企業已經累計虧損八九個億,分戶計量大面積鋪開後會虧得更厲害。”
同時,部分建築的熱表不達標也妨礙了按計量收費。太原市熱力公司計量處處長田燕青説,現有竣工驗收部門對供熱計量了解不多,一些開發商為應對驗收,買廉價的不合格熱表,完全達不到計量供熱的標準。
面對難題,如何才能讓熱表轉起來?山西朔州市住建局副局長王堯邦説,現行制度下,供熱企業負責選定熱表,開發商負責掏錢。但市面上熱表品質參差不齊,價格相差很大,雙方也容易産生矛盾。“為解決這個問題,朔州市試圖把雙方都納入到熱表採購體系中,並實施公開招標競價,這有助於雙方共贏。”同時,有專家指出,可以將供熱計量改革工作評價與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相關資金支援、政策支援、申報獎項等工作掛鉤,調動供熱企業的積極性。
(記者潘旭、關桂峰、劉彤、付瑞霞、潘林青、彭源、石慶偉、張逸飛、呂夢琦、王井懷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