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計量文化館裏聽故事

  • 發佈時間:2014-12-12 10:33:53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李 敏 李 慶 本報記者 李 輝

  “咸陽市中嘆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據説,唐代詩仙李白喜歡用“罍”暢飲,他曾在《襄陽歌》如此表達。安徽人用大杯碰杯之後一飲而盡,稱之為“炸罍子”。“罍”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安徽計量文化館找到了答案,原來它與計量密切關聯。

  走進計量文化館的入口,序廳金色的背景上唐代傑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劉禹錫的《平權衡賦》非常吸引眼球。“唐朝科舉取士,詩賦往往用度量衡內容命題,故中唐‘詩豪’劉禹錫傳世作品中,也留下了有關度量衡的賦文。劉禹錫的《平權衡賦》以優雅的駢體賦文,闡述了度量衡文化的價值。”

  記者注意到與賦文相應的背景中還有一副銅版雕刻畫,據介紹反映的是唐德宗時期中和節賞賜朝臣象牙鏤尺的典故。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大唐文化習俗象徵皇帝以尺為規矩法度,朝臣以尺為履職法度。序廳中央陳列了一座仿製漢白玉日晷,吊頂倣天穹,並用光束投影模擬太陽運作。光束投射在日晷之上,能比較準確地讀出晷面上的時間刻度,並與現代計時驚人吻合。

  “按時間來看,中國傳統計量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首先,從原始社會到夏商周,是計量的萌芽與形成時期;其次,秦漢兩代是計量的統一與成熟時期;然後,自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是計量的變動與發展時期;最後,明清是傳統計量的轉化與開拓時期。”隨著講解員的解説,計量歷史的發展脈絡逐漸清晰起來。伏羲女媧手執規矩,創始文明;大禹治水以自己的身高體重為度量衡標準;布手知尺、兩手成掬、舉足為跬、邁步定畝等都以文字敘述配以繪畫説明瞭早期度量衡以人體為標準。以倣實物陳列的璧羨度尺、春秋時期的齊右伯君銅權、戰國魏公銅壺等都是計量萌芽與形成時期的代表性器物。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後鑄的秦兩詔銅橢量、西漢時期的錯金雲紋鐵尺、王莽時期的新莽銅嘉量、劉歆度量衡理論體系中最著名的黃鐘累黍説等,都以倣實物輔以圖文解説的形式呈現了計量逐步走向統一與成熟的歷史。“好多把尺子啊!”一位參觀者説道。“對,這裡有商代尺(長16cm),秦漢尺(長23cm),隋大尺(長約29.5cm),近代接軌米制尺(長33.3cm)。之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陳列,是為了讓參觀者對大小制演變有直觀感受。還有這邊的隋權,隋量,北宋劉承珪制戥秤圖,記裏鼓車等都是計量變動與發展時期的寶貴文化財富。”

  “這些字體與計量有什麼關係呢?”合肥市樂農小學的周昊文駐足問道。“我們已經進入計量文化展廳,這個展廳主要通過選取計量相關專題,呈現計量文化的精髓。現在大家看到的是‘説文解字’專題,這裡有15種漢字,它們是關涉中國度量衡文化的典型文字。我們設計這個專題主要是結合字體書法和字詞意義的演變,融成語、俗語于生動解説當中,揭示計量文字的奧秘與趣味。”講解員通過手動演示介紹,“為了吸引人、打動人,我們創新計量文化表現形式,以人為中心,運用了多媒體展示的方式,讓人觸手可及,有真切體驗。只要你按下墻壁上想要了解的字,在螢幕上就會作出相應解釋。比如‘程’字,本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十發為程,十程為分。後來擴展為度量衡的總稱,又用作稱量,引申為衡量、估計、考核,如‘計日程功’。進一步引申為法度、程式,如‘規程’、‘章程’。還引申為傚法、品類、規格。直到今天,‘程’字的一些古義仍然隱約保留在一些詞彙中,如里程、過程等。”“法度之器”專題使參觀者了解到中國歷史上很早就認識到法制計量的重要性,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超越技術層面理解計量工作,他們稱度量衡為“大器”,是“法度之器”,度量衡是法律規章建立的根本。此部分採取多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了歷代有度量衡記載的古籍,如《尚書·夏書》、《秦律》、《漢書·律曆志》、《唐律疏議》等,方便參觀者瀏覽翻閱。

  有別於其他展廳,安徽計量展廳從廳頂到墻壁多采用鬥拱設計並融入不少徽派建築元素。

  據介紹,古代安徽計量部分展示了安徽範圍之內歷代卓有影響的計量名人、本地出土的重要計量文物和有代表性的計量典故。比如,出土於安徽潛山薛家崗新石器時代的13孔石刀,安徽省阜陽市雙古堆汝陰侯墓出土的圭表以及辨識方位的法寶二十八宿星盤,安徽省含山縣長崗鄉淩家灘村大汶口文化晚期墓地出土的距今5300年到5600年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含山玉版,“卷尺之父”明代著名學者程大位是安徽省休寧人,“曹衝稱象”的典故也發生在合肥。這些生動的實物和故事使參觀者對安徽省的計量歷史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填補了目前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的空白。“這是元末時期安徽歙縣人詹希元在1360年發明創制的一種機械計時儀器,稱為‘五輪沙漏鐘’。它的工作原理是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鬥裏,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準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顯示時刻。這種沙漏鐘脫離了輔助的天文儀器,是我國早期機械鐘的代表。”

  來到現代計量展廳,這部分主要展示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到最尖端的科學和高新技術,計量時時刻刻都發揮著重要的技術基礎作用。走到一處器具前,講解員介紹道:“這可是文化館的鎮館之寶,它是我國鐳射測量和鐳射應用計量科學研究開創者之一趙克功先生贈送給文化館的氦氖鐳射器。”

  一步一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在這裡,我們感受到計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