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朱建勳:為飛行器“編織盔甲”

  • 發佈時間:2014-12-19 01:31:0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星燦爛

  上下翻飛的梭子,將一根根細線編織成一件特殊的衣服。這是為航太器準備的可以抵禦數千度高溫的外衣。衝入大氣層的航太器必須穿上這樣一件高性能的隔熱服,否則,劇烈摩擦産生的足以熔化鋼鐵的溫度,將使它們粉身碎骨。

  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進入大氣層時發生事故,高溫氣體擊穿了太空梭外層,機上7名乘客全部遇難。這讓人們意識到,航太器隔熱材料沒有突破,人類認識探索太空的進程不得不減慢。一場研發新材料的序幕,就在這場世紀災難後拉開了。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建勳就是投入這場研發事業的一員。1982年,從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進入該公司,加入到預成型體技術研究中。

  朱建勳習慣將預成型體技術通俗地稱為立體織物,“平時大家穿的衣服,包括沙發佈藝都是二維的,但立體織物有一定厚度,擁有抵禦高速高溫、防止材料開裂的特殊結構”。

  由於預成型體應用範圍涉及空間飛行器和航空航太裝備,國外技術封鎖、性能數據保密,産品買不來、技術引進不到,只能立足自主研發。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航太飛行器發展研究預成型體技術,開始僅有單一的三向結構和少量産品。

  沒有前輩和同行留下的經驗供借鑒,更不可能有國外現成的技術可以引進。原料設備,哪怕一根針一根線都要靠自己研發。

  “再難也要幹,如果沒有這些材料,我們的飛行器、導彈就無法飛得更遠,也沒法在與世界大國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當年那個溫文爾雅的年輕人可能沒料到,這一幹就是30年。

  新材料的研發過程不僅艱辛而且漫長,耗時數月做出一小塊樣品,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經歷千萬次試驗,然後根據試驗結果改進。

  如此迴圈反覆,幾千個日夜,朱建勳終於見到自己研發的新材料開花結果。

  “曾經有人做過統計,參加國慶60週年閱兵的裝備中,只有一兩個裝備上沒有用到我們研發的材料。”説這話時,朱建勳言語中透露出自豪。

  所謂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武器。他設計的多種預成型體結構,多種結構與産品在我國10多個重點飛行器上成功獲得應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國飛行器材料的先進性,為我國航太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作出了突出貢獻。

  與一般民用科研應用不同,“預成型體”用在特殊領域,研製過程很少有人知道,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

  “朱建勳一直默默無聞,雖然我和他是同一天分配到單位的,但因為我在民口,所以一直到他出成果拿獎勵,研製的産品在裝備上獲得了實際應用,我們才了解他的工作。”中材科技運營總監鄧洪説。

  談及堅持下去的動力,朱建勳説,一方面是國家的迫切需要,沒有這些材料,就沒有先進飛行器;另一方面,自己一直覺得,外國人能幹出來,中國人怎麼能幹不出來?一定要爭口氣。

  同學聚會,有人調侃朱建勳:“你怎麼還在幹技術?”

  朱建勳説,這在某種程度上説明,企業對技術人員重視不夠,技術人員的待遇還不太高。走上領導崗位後,朱建勳一直在思考,如何搭建中材科技的創新體系?“我希望像我這樣的人多一點,成長得更好一點。”

  “現在可能大家更樂意跑市場,但産品後勁不足、性價比不高,其實與前期研究不足有關。我們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但在真正落實中,制度還不夠完善。”朱建勳説,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一要有企業家,二要有沉下心來的技術人員。即使是買來的技術也是側重科學性,要轉化為産品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企業技術人員身上。但科研院所轉成企業後,首先要考慮掙錢養人,搞科技要頂住很多壓力,只有擁有基本的、不受外界誘惑的生活條件,科研人員才能沉下心來做基礎研究。

  採訪當天,看著一群年輕的記者,朱建勳換位思考,談到了年輕人的煩惱:“如果大家收入比較高,犯不著花很多精力想錢的事,就有精力靜下心來幹工作,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忠民補充説,明年公司有望建立創新體系,其中包括合適的人才機制。

  “我沒太多夢想,一是希望退休前能給中材科技搭建好研發體系,二是能讓更多高大上的新材料走出‘聖壇’,與尋常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朱建勳憧憬著,“我相信有那麼一天。”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9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