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低碳化應作為宏觀調控目標
- 發佈時間:2014-12-18 05:31:34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方日報訊 “新常態”成為學界廣泛討論的話題。近日,在北京舉行的“2015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表示,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發生了改變,要求中國的經濟發展理念需要在六個方面做出轉變。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理念如何改變?厲以寧表示,首先需要從追求超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進行結構調整,注重經濟增長品質。新常態重在經濟增長的品質,結構比GDP總量更重要,應讓高新技術産品佔更大的比例。
“出口越多越好”的觀念應該轉變為追求進出口平衡。厲以寧説,非平衡貿易關係不能長久維持,同時,外匯儲備也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使用好外匯儲備。
其次,從高投資拉動就業轉變為依靠民間資本參與的適度型投資。厲以寧調研發現,很多企業擴大投資後,“一個人都不加,還要裁員”,這是由於新技術、機器對人力的替代。新常態下,要更加依靠民間資本,政策鼓勵自主創業,通過建立中小微企業解決就業問題。
第三,高利率未必能夠抑制通貨膨脹,解決通脹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厲以寧表示,提高利率對抑制需求拉動型通脹有效,但對成本推進型通脹會失效。如果是成本上升、供給不足,出現結構性失衡,高利率反而會造成企業困難。厲以寧認為,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引導資本向供給短缺部門轉移,減少企業成本壓力。
“擴大國內消費要更加重視創造市場,這要求提高創新能力與人才培養。”厲以寧稱,創造市場這一點過去我們重視得不夠,同需求一樣,供給也可以創造市場,但供給需要創新,用新産品來吸引消費者。因此,厲以寧強調中國下一個階段要增加教育投資來培養人才,當前4%的教育投資GDP佔比是不夠的。
此外,經濟活動要重視“兩個假設,三種調節”。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一直都是“經濟人假設”,即人都是從自利點出發,爭取最大利潤。厲以寧指出,這種假設“已經不夠了”,需要被“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這兩種並存的假設來取代,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投資可能是出於各種非經濟因素的考慮。
厲以寧接著説,“三種調節”是指,經濟活動除了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之外,還要重視道德調節這第三種調節方式。他表示,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無形的;政府調節依靠法律法規政策,是有形的;道德調節靠自律與文化建設、鄉規民約,是“既有形又無形”的。有了道德力量調節,經濟活動便會出現道德底線。“人不能違背法律底線,也不能違背道德底線,在今後的經濟發展理念中,應該把這點看得更重要。”厲以寧還提出要注意産權激勵制度。
“應把低碳化作為第五個宏觀調控的目標。”厲以寧説,過去我們就四個:充分就業、物價基本穩定、經濟持續增長、國際收支平衡,所有的宏觀經濟學都是這四種目標,但今天已經認識到了,“低碳化”應該是第五個宏觀調控目標,它和前四個一樣重要,缺一不可。
南方日報記者 龍金光
實習生 劉晏如 北京報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