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發展傳統村落不等於承包給開發者搞旅遊

  • 發佈時間:2014-12-17 06:29:40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專家認為,不願“戴帽”背後的經濟邏輯看似合理,但眼光並不長遠昨日,本報推出《不願“戴帽”背後的經濟邏輯》報道,聚焦了部分古村落(社區)出於經濟考量,寧願拆掉或“自生自滅”,而不願申報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借財政補貼加強村落保護的現狀。

  這種情況,在四川是否普遍?在傳統村落不斷消失的背景下,如何推動其主動進入“保護名單”、留住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工作組秘書長、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李華東,住建部傳統民居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西南交大教授季富政。

  □本報記者 熊筱偉

  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破壞性開發才能得到遏制

  記者: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有效保護傳統村落的唯一途徑?

  李華東:國家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其實很早就開始了。但就目前而言,我國還沒有專門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立法。打個比方,如果一個村落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但出於經濟發展需要,想拆了舊房建國際度假村、建別墅區,我們很難阻止。而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後,就要按相關規劃進行建設,這種破壞性開發才能得到遏制。

  記者:對於有重大價值的村落,為何仍採取自願申請,而不直接將其納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範疇?

  季富政:這和傳統村落涉及面太寬有關。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執行還需各村、各鎮具體操作。如果自身沒有意願,完全可能嘴上答應説“沒問題”,實際上卻放任不管——在過去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申報中,就出現過這一情況。

  李華東:傳統村落保護,最終將納入法制軌道。未來在修訂文物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時,有望將參照歷史文化名鎮規定,對確有重大價值的村落,可以經專家推薦、審定後,直接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而不由地方自願申報來決定。

  禁錮傳統村落經濟發展的其實是狹隘的思維定勢

  記者:在昨日報道的兩河、鐘街社區看來,申請中國傳統村落,經濟上並不划算。這種想法,是否在四川傳統村落中廣泛存在?

  季富政:就我所知,大量四川村落,對申報中國傳統村落並不積極。其中首要問題就是,回報從哪兒來?一旦給不出滿意答案,加上申報又是自覺自願行為,這種不積極也就很正常。

  就像你提到的兩個地方,代表了兩類對旅遊業不感興趣的典型村落:鐘街社區解放前就比較富庶,它的産業選擇很多,“看不上”旅遊業;兩河社區又相對偏遠,“夠不著”發展旅遊業的條件。

  記者:中國傳統村落頭銜,似乎成了“發展旅遊業”的同義詞。不發展旅遊,就意味著傳統村落沒法發展?

  李華東:保護傳統村落的目的,還是為了發展。只是這種發展,不能夠急功近利。今年,參與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部局增加到7個,多了農業部、旅遊局等,正説明瞭傳統村落髮展,應該有農業、旅遊等多種途徑和模式。

  國內很多地方一提起發展傳統村落,就簡單等同於承包給開發者搞旅遊。傳統村落大量分佈在“老少邊窮”地區,基礎設施、區位條件較差,又缺乏宣傳資金。只有資深驢友或學者,才會有興趣前往。如今,能通過旅遊業帶動經濟效益的村落,不會特別多。中國傳統村落這頂“帽子”本身,並不會禁錮村落的經濟發展。只有狹隘的思維定勢,才會影響發展。

  依託當地特色資源可有多種産業形式和投資模式

  記者:如何提高傳統村落的申報積極性?

  李華東:從根本上説,保護傳統村落,是要重建鄉村文化、實現文化復興,是從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來考慮的文化事業,而非經濟事業。積極性提高,有賴於認識的提升。

  當然,也要考慮到現階段現實情況——單單提責任,地方政府和居民會覺得“站著説話不腰疼”,他們更需要的是經濟發展與生活改善。

  實現這一目標,也有很多途徑。依託當地傳統文化特色和資源,可以有多種産業形式:像日本傳統村落種植有機水稻、用特産竹子製作高檔茶具;國內也有安徽大別山區村落生産六安瓜片、湖南安化的傳統村落産茶等,都是利用好獨特資源,獲得不錯經濟效益的案例。

  這需要政府實事求是地探索本村發展途徑,而不是簡單模倣,一味打造“北方麗江”、“南方平遙”。地方政府可將眼光放長遠,在保護前提下鼓勵各種發展方式,包括讓社會資金進入、宅基地流轉等,給予政策、資金扶持。

  季富政:傳統村落髮展旅遊,投資較高、回報期較長。在保護前提下,可以嘗試由上級政府投資中國傳統村落的前期基礎設施、古建築修葺等工作;後期政府成立企業,實行市場化管理運作,回收投資——産業能發展起來,當地自然願意參與。事實上,成都這方面已經有了相對成功的經驗,完全可以借鑒。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