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浦江絎縫業重現生機

  • 發佈時間:2014-12-17 03:33:21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張丹丹 通訊員 許振新

  本報訊 日前,浦江縣在現有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制定企業新規,重新明確“絮片”的定義,擴大原材料的合法使用範圍,當地絎縫産業重獲新生。

  浦江絎縫與挂鎖、水晶是當地三大支柱産業,曾是當地一張金名片,但由於絎縫製品的填充物屢被曝光不合格,金名片如今成為黑名片。

  怎樣才算是符合國家標準的絎縫填充物,不要説普通消費者,就連當地大多數絎縫企業的老闆們也説不清楚。根據現有國家標準《絮用纖維製品通用技術要求》,填充物必須用原棉,而且短纖維含量不得超過25%。但浦江縣絎縫行業協會會長樓耕讀告訴記者,這個國家標準並不適用於絎縫製品,“絎縫製品每平方米起碼要被針刺兩萬多次,即使是最好等級的原棉,被針刺兩萬次,短纖維含量也必然超過25%。”

  産品合格與否難以鑒定,還有一個原因是,絎縫産業內銷和外貿的標準也不同。縣品質技術監督局局長樓志靜介紹説,國家標準規定,嚴禁使用再加工纖維用於生産加工生活絮用纖維,不僅禁止使用廢舊服裝等,也禁止使用服裝廠的刀口布這一類邊角料,而國外採購商對原料要求則沒有這類規定,浦江當地企業通常按照與外商簽訂合同的技術要求組織生産。內外有別,當地政府監管起來有了困難。

  “現有內銷外貿標準有別,造成灰色空間,絎縫市場相當於沒有遊戲規則。”浦江宏盛工藝有限公司董事長樓柏城從事絎縫産業20多年,他説,目前國內絕大多數企業都是亂拳上陣,什麼原材料成本低就用什麼,不法分子甚至收購廢舊服裝、垃圾棉織品來開松加工成原料。從2007年浦江被曝光出“黑心棉”問題以來,浦江絎縫産業一直都在嚴厲打擊“黑心棉”的生産。但多年來一直都是“你打我退,你退我進”的狀態。

  為了徹底治絎縫之亂,今年起,浦江縣先從灰色空間著手進行專項整治,並明確規定,外貿産品填充物必須與內銷産品保持標準一致,堅決取締“黑心棉”的源頭開松加工點,徹底杜絕企業使用再加工纖維及劣質棉作為填充物進行生産的行為。

  浦江縣品質技術監督局則從標準入手,在現有國家標準基礎上,制定了《針刺纖維絮片技術規範》企業聯盟標準。這個企業新規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明確定義了“絮片”二字,擴大了針刺絮片原材料範圍,成本相對較低的落棉及一類棉短絨可以做成絮片,成為絎縫用品合法的原料。這樣一來,1.5萬元/噸的原棉成本,就可以降到約7000元/噸,而目前再加工纖維約6000元/噸。也就是説,企業額外的成本負擔從原先的兩倍下降到了20%。

  成本增加幅度儘管不小,但積極響應的企業很多。新世紀家紡公司等十幾家規模企業在新規出臺前就全線換了原材料。“新世紀”總經理樓基根解釋説,成本固然增加了,但“符合國家標準”這幾個字卻能杜絕外貿商業糾紛的風險,“生意好的時候,外商睜只眼閉只眼,一旦生意不好,外商就會拿‘不符合國家標準’扣款甚至打官司”。因此,對絕大多數絎縫企業來説,顯然是划算的。因此新規實行半年以來,浦江所有行業企業紛紛對原材料進行升級更新。

  産品品質要求日益提高,也是大勢所趨。樓柏城拿出他今年與美國、南韓外商簽訂的合同。與往年不同的是,每份合同都有原材料的明確要求,“禁止使用再加工纖維”。“如果今年不是因為企業規範而改用絮片,這些訂單我都不敢簽,白白放跑那麼多訂單。”樓柏城説。

  不過,樓基根告訴記者,因為成本提高,有些小企業為了規避浦江的整治,開始準備轉移到其他地方生産了。樓志靜説,現在他們已將這一現象上報國家纖維監管部門,“希望再加工纖維整治能做到全國一盤棋,做到非法企業轉移到哪,監管就跟到哪,讓再加工纖維製品徹底告別生活用品市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