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把尺子”重塑政策權威

  • 發佈時間:2014-12-16 00:31:3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日前從中國政府網獲悉,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要求全面清理已有的各類稅收等優惠政策。統一稅收政策制定許可權,堅持稅收法定原則,除依據專門稅收法律法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稅政管理許可權外,各地區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稅收優惠政策。

  不得對企業規定財政優惠政策

  《通知》指出,未經國務院批准,各地區、各部門不得對企業規定財政優惠政策。對違法違規制定與企業及其投資者(或管理者)繳納稅收或非稅收入掛鉤的財政支出優惠政策,包括先徵後返、列收列支、財政獎勵或補貼,以代繳或給予補貼等形式減免土地出讓收入等,堅決予以取消。其他優惠政策,如代企業承擔社會保險繳費等經營成本、給予電價水價優惠、通過財政獎勵或補貼等形式吸引其他地區企業落戶本地或在本地繳納稅費,對部分區域實施的地方級財政收入全留或增量返還等,要逐步加以規範。

  中化化肥高級工程師張金陽告訴中華工商時報記者,仔細梳理各地針對企業的部分稅收等優惠事例,通常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精準”,往往是“量身定制”,這表現在其優惠主體、優惠事項異常明確,堪比“私人定制”。二是“準時”,盤點近年來部分上市公司在業績大幅下滑、連續虧損而面臨被特別關注(ST)或退市的關鍵時刻,當地政府往往給予所有鉅額稅收等優惠甚至財政補貼,使得企業瞬間“起死回生”,盤點媒體近年披露的類似事件情節幾乎“如出一轍”。

  張金陽表示,正是有以上兩個鮮明的特點,使得政府出臺的稅收優惠難免有違規之嫌,這樣做的結果不僅與國家的稅收政策相違背,同時也背離了市場經濟“普適性”的基本要求,對其他企業也是不公。

  全國一種法律一個稅收政策

  “以前稅收政策優惠對企業是個利好,大家加大了投資,由於政策的調整砍掉了這部分利益,想必對一部分企業的投資熱情造成了影響,是個減退的過程。”民營企業德州藥谷醫藥産業園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曉東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採訪時表示,長期來看,由於全國各地政策的透明與統一會對有較好投資前景的産品和有投資意願的企業有一種新的認識,全國一種法律一個稅收政策,對政策成本的把控將更加健康。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是好的一面,各地的産業發展和産業集聚效果也非常明顯,對地方就業、稅收、創新都是一個非常好的促進。

  在張金陽看來,通過全面清理已有稅收等優惠政策,直接結果就是變過去的“暗補”為“明補”,變“暗箱操作”為“正大光明”,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對所有企業做到“一把尺子”,不僅是重塑國家財稅政策的權威,更是依法治國的現實要求,同時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職務腐敗的發生。

  張曉東表示,從企業所有者的角度來説,不論對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都是在同一種起跑線上,同在一片藍天下享受同一種稅收政策,也有力於促進環境寬鬆、政策透明、要素隨市場需要而有序流動的展開商業競爭。更多的為社會大眾和實體經濟發展激發活力。從事商業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除了正常的經營成本還有一部分隱形的成本。因此,這種依法辦事的思路,從根本上給地方和各部門給予清晰的稅收法定原則的界定,該交要依法繳納,依法取得的合法收入就會得到法律的保障。

  “通過全面清理已有稅收等優惠政策,直接結果那些過去頻頻接受政府‘饋贈’的企業斷了發‘意外之財’的念想,專心於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準。”張金陽指出,他們知道再也沒有依靠政府“化險為夷”的機會,企業經營持續惡化的直接結果就是“死路一條”。

  張曉東認為,中國國務院通過依法治政的理念,堅持稅收法定原則,力促全國統一市場經濟體系的形成作出新的部署。建立以市場配置資源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有效途徑,這也是大國走向的強國必由之路。把權力關進籠子裏,對稅收政策給出了明確的法律界限,這一辦法也是對預防官員腐敗給出了新的制度性調整。既統一各自為政、上下政令不一、一事多政等混亂的情況,對各地方各部門的稅收優惠給予了的統一規範。地方政府的長期稅收穩定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把該放手的權利下放給市場自主決定,政府管好該幹的,客觀上,讓市場更開放、商業更自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