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引領揚州經濟轉型發展
- 發佈時間:2014-12-15 01:30:5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改革創新、融合發展”的總要求,堅持“建設創新型城市、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工作主線,緊扣産業轉型發展、創新能力提升、載體平臺建設、産學研協同創新四大創新要素,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取得了四個方面的發展新亮點:
——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勢頭強勁。加快高新技術研發和産業化步伐,實現産業鏈和創新鏈雙向融合發展,根據市統計口徑,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産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達43.5%。加強産業技術創新,在汽車、機械、軟體資訊、新材料等産業領域組織實施110項産業技術研發項目,新開發省級高新技術産品638個,列全省第三,預計全年專利申請2萬件,授權1萬件。
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聚焦重大項目,實施53項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其中13個項目獲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獲批資金1.2億元,位列全省第三,連續三年獲批該專項資金超億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全市高新技術産業繼續呈現投資旺、活力強的特點,高新技術産業投資連續兩年保持30%的快速增長,預計全年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將首次突破400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43.5%,有力支撐工業經濟“調高調優”。
——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2家,總數達524家;新增18家省科技型上市培育企業,總數達75家。切實將創新資源引入企業,企業與高校院所新簽訂科教合作項目496項,新建校企聯盟121個。切實將研發機構建在企業,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機構建設力度,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達1.6%,全市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突破400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93.9%,擁有研發人員1.86萬人。
切實將科技服務覆蓋到企業,新註冊科技服務機構468家,總數超過2000家,科技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39.5%,繼續領跑服務業。
——科技載體加快佈局建設。促進園區提檔升級,加快推進揚州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邀請科技部專家組來揚現場指導,促進生態科技新城、高郵湖西新區加快創新轉型,申創省級高新區相關材料已由省政府批轉至科技廳,全市形成“一報、一備、一籌”的高新區創建梯隊。
提升科技孵化器功能,全市12家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公共研發、科技投融資、智慧財産權、運營管理等軟體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新增入孵企業120家,目前在孵685家,孵化畢業企業42家,共形成産值18.9億元、銷售收入16.8億元。
——政産學研金協同創新更加深化。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完善産學研合作體系,深入實施“科教合作新長征”,舉辦各類産學研活動30余場,引進清華大學、微軟、飛利浦等高校院所或知名企業的研發中心、創新中心52家,上海(揚州)國際醫學園啟動規劃建設,清華大學揚州智慧裝備科技園、東南大學科技園、揚州大學大學科技園揭牌開園。
探索國際科技合作,組織企業與俄羅斯、德國、以色列等8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和專家團隊進行科技合作交流,分別與澳大利亞巴拉瑞特市、白俄羅斯戈梅利國立大學等簽訂了科技合作和技術轉移合作協議。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建成揚州創新驛站,全省首家科技創新創業學院在揚成立;成立揚州智慧財産權維權援助服務中心、專利巡迴審理庭,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和服務力度。加強科技金融合作,成立揚州市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構建揚州市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庫。
2015年,我們將按照習總書記8·18講話“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的總體部署,以及對江蘇提出的“三項要求”,圍繞全面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這一主題,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兩個方面同步發力,重點抓好四項改革和六項重點工作。
把握關鍵,精準發力,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四項改革
以産業技術研究院為核心,構建面向市場的産業技術研發體系。圍繞全市産業技術發展戰略,重點推進5個專業研究所和20個産業創新服務聯合體建設,採取項目合同科研的形式,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科技資源,組織實施産業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打造我市科技體制創新改革的試驗中心、産業技術研發的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的先導中心、産業技術人才的集聚中心、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中心。
以技術交易市場為平臺,促進創新要素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揚州科技廣場為中心,完善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培育技術交易仲介服務機構,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産業化,著力打造“服務揚州、輻射蘇中、承南啟北”的技術交易市場,為我市科技企業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對外開拓市場提供廣闊的交流平臺。
以高新區建設和管理改革為重點,打造創新驅動先導區。加快推進揚州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生態科技新城、高郵湖西新區等積極創建省高新區,形成高新技術産業園區集群。
以優化科技資金管理為抓手,建立符合創新規律的使用機制。重點支援科技創業創新平臺建設、高新技術産業培育、科技成果轉化與産學研合作、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等創新活動。建立項目評審立項、管理服務的專業平臺,加快構建科學規範、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項目資金管理制度。進一步優化財政資金投向,按創新規律進行量身定制,綜合利用合同科研、創新券、後補貼、獎勵補助等形式,在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等創新鏈各環節精準“滴灌”。
多管齊下,務求實效,推進科技創新六項重點工作
聚焦産業技術創新,加快基本産業轉型提升、新興産業快速發展。把科技創新作為我市基本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圍繞汽車、機械、軟體與資訊等基本産業,加快構建高端化、綠色化的産業鏈和創新鏈。搶抓以智慧化為主要特點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新機遇,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著重在智慧機器人、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雲計算、大數據、新材料等領域實現突破,做大做強。充分發揮我市涉農高校院所多、專業實力強的優勢,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帶動農業科技研發和産業化,打造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區。聚焦産業重大技術攻關,組織實施100項具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50項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開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新技術産品500項以上,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壯大科技企業隊伍。實施科技企業培育“168”工程,按照“科技型初創企業—科技型成長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的發展路徑,加快培育壯大科技企業梯隊,全市科技上市培育企業達10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00家,民營科技企業超過8000家。實施“百名科技企業家青藍培育工程”,按照“以企業家帶動科學家、以管理人才帶動技術人才、以創二代帶動闖一代”的思路,重點對100名青年科技企業家進行創新創業指導和培訓,形成創新創業的示範帶動作用,激勵萬眾創新。進一步推動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新建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40家,力爭實現高新技術企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強化科技載體功能提升,打造創新創業平臺。促進各類園區加快創新轉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打造特色和優勢主導産業,著力建設智力密集、創新活躍、開放協同的創新核心區,指導有條件的園區加快特色優勢産業集聚和發展,創建省級特色科技産業園。加強科技産業綜合體 “建、管、用”同步推進,在確保2015年科技産業綜合體建設面積完成300萬平方既定目標的同時,圍繞創業孵化、人才引培等核心任務,加快完善科技服務功能,結合園區産業優勢,採取自建、産學研共建等方式,引進高校院所、金融機構入駐,建立起公共研發、檢驗檢測、科技金融、智慧財産權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努力為入駐的初創型科技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調整科技産業綜合體考核體系,強化科技綜合體科技公共服務能力考核,加快集聚科技項目和創新創業人才。
加快創新資源集聚,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體系。鞏固 “科教合作新長征” 成果,加快科技與産業的融合發展,促進各開發園區、科技園區圍繞特色優勢産業和發展方向,與具有相關專業特長的高校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建設集科技研發、成果孵化與高新技術産業化于一體的“政産學研金”協同創新基地。實施“科技産業合作遠征計劃”,加強與美國、歐洲、以色列、日本等世界科技源頭和創新高地的科技對話,在技術開發、産業合作、人才引進等方面簽訂國際合作項目100項以上。鼓勵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申請國際專利,參與國際規則和技術標準制定。
構建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建立市縣兩級財政科技經費增長機制,確保財政科技投入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達4%的省均水準。充分發揮財政科技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資創新項目,建立財政資金與金融資本、社會融資等多元化投入聯動的投融資機制。緊跟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方向,建立市級科技成果轉化引導資金,通過創新券對校企科研合作提供後補貼支援,探索實施股權激勵等政策,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
推進智慧財産權強市建設,提升智慧財産權創造應用水準。加強智慧財産權密集型企業培育,支援企業開發和推廣智慧財産權密集型産品,對具有産業化潛力的高價值發明專利進行重點資助,促進智慧財産權結構更加優化,品質逐步提升,力爭全年專利授權1萬件,新申請發明專利4000件,授權發明專利420件,同比增長12%。深入開展智慧財産權執法維權“護航”專項行動,加大侵權查處力度,加強智慧財産權分析、預警和維權等服務,營造鼓勵創新、保護成果的良好氛圍。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