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山城三明蛻變記
- 發佈時間:2014-12-13 09:19:3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福州12月13日電(記者陳弘毅、劉姝君、王成)初冬的閩中大地綠水蜿蜒,群山疊翠。
三明曾是福建省工業重鎮,近年來,隨著鋼鐵、化工等産業競爭優勢下降,轉型陣痛隨之而來。如今,一度迷茫的三明大膽推進交通、觀念與産業升級,迎來了一場嶄新的蛻變。
交通:從內陸到通衢
不到200公里——三明與海的距離。但這個距離卻曾經遙遠,從地理到心理。
交通的滯後,讓三明成了“沿海的山區”。“曾有很多來考察選址的企業都被三明的交通狀況和物流成本嚇跑了。”三明市經貿委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2013年9月,縱貫江西、福建兩省的向莆鐵路通車,貫通了三明12個縣市中的5個,三明由“沿海的內陸”轉身成為“通衢”。
三明市委書記鄧本元説:“向莆鐵路帶來的不僅是交通時間的壓縮,更消融了與沿海長期形成的心理距離,觀念落差。”
交通的破局,帶來的是三明區位優勢的悄然變化。“以往只佈局沿海的高新技術企業,如今正‘轉戰’這裡。”沙縣縣委書記袁洪超對此有著最直觀的體會。
中節能海西(三明)綠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軍説:“三明原本就有生態、自然資源優勢,越來越好的交通條件讓我們相信選擇這裡是正確的。”
觀念:敢闖善為、用活資源
雖然地處山區,三明人卻創造了全國領先的“林改”“醫改”等改革品牌,這與三明人主動轉變觀念、敢闖善為的精神密不可分。
曾經的三明,守著浩瀚林海,卻因農民經營主體地位不落實、亂砍濫伐等原因,沒有享受到“綠色”紅利。
作為全國林業改革發展先行區,三明率先推動森林資源資本化,搭建森林資源規範流轉平臺,成立林權收儲中心,建成全國首家林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嘗到了林改“奶酪”的甜頭。
去年,三明實現林業産業總産值666億元、比增12%,是全市增長最快、規模最大的産業集群。
醫療體制改革被專家稱為“世界性難題”。曾經的老工業基地三明,由於退休人員比重較高,醫保基金收支一度嚴重失衡。
2012年初,三明正式啟動公立醫院改革。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和藥品限價採購改革,醫保報銷向基層傾斜,在全國首創醫院院長、醫生年薪制……
經過兩年多的醫改實踐,醫務人員薪酬收入實現合理增長,老百姓看病費用逐步減少,醫保基金虧損局面也得以扭轉。
“三明醫改的核心就是轉變觀念,向改革要紅利。”三明醫改協調小組組長詹積富説。
産業:向“輕富美”升級
交通便利,觀念先行,使産業升級水到渠成,三明從過去“傻大笨”的重工業搖身一變,成為今天的“輕富美”産業。
走進中科動力(福建)新能源汽車公司,高度自動化的生産線有序運轉,一輛輛設計新穎、性能優越的整車正在被組裝。據總經理吳佳雨介紹,公司今年拿到了德國首批出口訂單100台,過硬的技術得到了“汽車王國”的認可。
以技術革新打造三明“智造”新優勢,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帶動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已成為三明産業升級的“指南針”。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三明將“綠色”視為發展的金字招牌,産業與生態相結合正産生神奇的“化學反應”。
在三明永安“竹天下”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展廳中陳列著羅啟松、何華一等國內外知名竹刻大師精心雕琢的竹傢具、竹工藝品,價格雖高卻不乏買家,從簡單的林木採伐到高附加值的文創産品,使數以萬計的林農受惠。
“如今,綠色成為三明的底色,生態成為三明的本色。”鄧本元表示,三明正著力推進傳統産業改造提升,發展觀賞苗木、森林食品等新興産業,促進産業和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