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潘建成:中國經濟增速還可以適度低一點

  • 發佈時間:2014-12-13 08: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拉開序幕的一年,也是宏觀經濟沿著“新常態”的軌跡持續發展的一年。這一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我們該如何看待,是否意味著少作為甚至不作為?“衰落”甚至“崩盤”的説法是否成立?經濟增長格局出現怎樣的變化?"新常態"下出口會不會退出三駕馬車,變成"兩馬"並行?GDP增長帶動就業人數增加,是否意味著在充分保障就業的前提下,GDP增速在7%甚至更低也可以接受?未來經濟刺激有沒有必要加碼?就這些問題,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中國經濟網: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4%,第二季度同比增長7.5%,第三季度同比增長7.3%……今年以來,經濟運作呈下行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短期出現整體下滑。我們該如何看待經濟增速放緩?速度放緩是否就意味著少作為甚至不作為?

  潘建成:從2012年一季度到現在,差不多接近3年的時間,經濟整體上看起來是回落,但波動幅度非常小,基本在0.6個百分點之內,最低7.3%,最高7.9%,這是歷史罕見的。

  今年以來經濟增速溫和回落,變動幅度非常小,波動很平緩,在適度的區間內,是一個正常的結果。同時,這是在“三期疊加”以及房地産下滑的壓力下取得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一直強調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現在經濟增長是正常的,就沒有必要改變宏觀政策的方向。但可以做適度的微調,比如前段時間適度下調了利率。

  應該看到,宏觀政策方向上沒有大的改變,改革在不斷加大力度。現在更重要的不是增長速度達到多少,而是轉型能不能到位,結構調整能不能到位。或者應該説,少作為的是過去那種粗放的模式,但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發展是多作為了,是增加了。

  中國經濟網:2014年,中國經濟運作並非一馬平川:“三期疊加”,矛盾交織,下行壓力加大,各種唱空中國的聲音此起彼伏。“衰落”甚至“崩盤”的説法是否成立?

  潘建成:2011年8月,我談過中國經濟會否硬著陸的問題。三年多過去的,這個聲音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事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全球,找一個比中國經濟增長還快的國家根本找不到。發達國家中歐、美、日最高,但美國也就2%左右,日本和歐洲都在0%晃悠。金磚國家中最快的印度也只有5%多,所以怎麼能説中國衰弱了?

  説衰退要有一系列的指標,不能説增速下滑就是衰退。增速下滑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順應潛在生産率下降的趨勢,這是經濟規律,而不是説經濟不行了。經濟的規律告訴我們,增長的體量大了就肯定要“換擋”、要“減速”。

  中國經濟網:過去一兩年和當前,我國增長模式正在發生轉折性變化。消費的比重已經超過投資,第三産業的比重已經超過第二産業,出口由過去20%以上的增速降到5%—10%。這反映了我國現在怎樣的增長格局?

  潘建成:這個實際上表明瞭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在發生切換,從過去的投資驅動為主,逐漸向消費驅動轉化。尤其2014年以來,消費對經濟的貢獻明顯大於投資對增長的貢獻。

  第三産業的比重超過第二産業是任何國家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過程。2013年,中國第三産業首次超過第二産業。今年以來,服務業的增長速度依然快於工業、製造業,表明第三産業的份額超過第二産業的趨勢還在延續,尤其可喜的是第三産業中生産性服務産業的增長在加快。這表明産業結構在優化,也反映了未來增長的動力更多向第三産業、向創新驅動轉化。

  至於出口,過去高有它高的原因,現在回落也有回落的原因。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到2008年金融危機七八年的時間,因為享受加入WTO帶來的紅利,中國的出口出現了迅猛的增長。但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兩個原因導致增長減慢了。首先,基礎高了,要“換擋”怎麼可能保持這麼快的速度?其次,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過度消費模式不可持續,吸納進口的力量減弱,加上後期的歐債危機,中國傳統的出口目的國、貿易夥伴的需求減弱,使得中國的出口也減緩。其次,中國人工成本的上升,比較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導致出口回落。

  但是從目前來看,出口量依然比較大,依然保持增長,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表明我國在國際貿易中,依然還是有比較大優勢的。但是增長依靠外需的時代確實已經過去了,增長將來更多的依靠內需,甚至更多的依靠消費的需求,這恰恰是轉型的一個方向。

  中國經濟網:2008年以後,傳統的"三駕馬車"一起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已經發生重要變化,比如出口長期不給力,那在"新常態"下,出口會不會退出“三駕馬車”,而變成"兩馬"並行拉動經濟增長?

  潘建成:我認為還不能這麼説,出口依然會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力量。我們在積極地採取措施,催化參與國際經濟貿易的潛力。比如,大力推動自貿區的建設,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這些都使我國和全球資源、全球市場更緊密的結合起來。通過創新,通過一系列改革,使出口繼續保持穩定,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將來也許出口的增速沒有過去那麼高,但出口的品質提升了。過去很多的出口是進口原料,然後加工,然後再賣出去,結果污染了自己。將來可能更多的是自主創新品牌出口,高附加值的出口。所以,不能説變成“兩駕馬車”,"三駕馬車"還是有的,只是性質有所區別。

  中國經濟網:有測算表明:GDP增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人數為10年前2倍多。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至7.4%,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這是否意味著,如果在能夠充分保障就業的前提下,GDP增速在7%、6%甚至更低也可以接受?

  潘建成:這個問題是非常好的問題,經濟增長的基礎提高之後,一個百分點所吸納的就業量是不一樣的。中國目前的産業結構在變化,服務業提升,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增強,比製造業吸納的能力增強了,所以現在就業壓力其實是在緩解。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在這樣的情況下,增速就可以低一點呢?我覺得可以適度低一點,但也不能低太多,變成6%可能不現實。適度低一點必須保持在正常的區間內,因為經濟增速不僅僅涉及就業,還要保證老百姓收入的增長。

  中國經濟網:有分析稱,當增速出現快速下滑苗頭時,適度的刺激政策仍是必要的。你認為,我們未來的經濟刺激有沒有必要加碼?

  潘建成:我覺得還應該繼續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讓企業有一個穩定的預期。目前“三期疊加”加上房地産市場回落這樣的形勢,一定程度上倒逼企業加大創新力度。若盲目地再去搞過去那種刺激,可能反而干擾了企業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要先有定力,除非極端形勢的發生,正常的情況下,還是不要改變政策的方向,保持它的穩定,還是以預調、微調為主。至於怎樣預調、微調,還得視情況而定,但在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主體框架之下,不會有比較大的變化。(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敬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