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溫室企業”環境發生變化 經濟發展處於消化期
- 發佈時間:2014-12-11 08:46:0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 ?2014年12月10日,新華財經“經濟論壇”——股市e事廳舉辦第一期活動,本期主題為“經濟新常態·股市新生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現場詳細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經濟雖然下行不多,但市場感覺困難十分突出”的原因。
黃益平指出,第一個原因是過去GDP一直“保8”,保8的結果就是很多企業只有GDP保住8%他們才能保持微利,GDP低於8%他們就活不下去了,這在國際市場體現比較明顯。很多國際投資者覺得不太理解,他們國家經濟2%、3%的增長,企業能活得很好,為什麼中國的企業到經濟增長低於8%就不行了。
黃益平説,他發現“保8”的結果就是養了一批企業,只有GDP達到8%的時候他們才能生存,他將其稱之為“溫室企業”。“因為以前GDP從來沒有低於8%過,所以在8%的時候他們是微利的,8%一下去就有一幫企業生存不下去,這是客觀事實。”然而,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歷史性的變化,原來沒有發生過,現在儘管增長速度只是下滑0.5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但是對於一大批企業來説確實是根本性的環境變化。
第二個原因是過去4萬億的刺激政策有一些後遺症。“我們現在看到的是4萬億對刺激中國經濟增長,甚至世界經濟增長髮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導致了很直接的結果,那就是在很多産業裏面過剩産能大幅度的上升。有一個統計數據説,08年以前很多産業的平均過剩産能大概是25%,現在是35%,可以想像增長速度下來,很多企業確實覺得更難過了。大部分集中在投資這個行業,比如鋼鐵、氧化鋁。”
第三個原因是跟我們經濟發展階段有關係,過去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很快成為了製造業大國、出口大國、全球的製造業中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做的這麼成功是因為我們有低成本優勢,有大量的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這個就要使得中國這個全球製造業中心很多都在低端。不排除這和當時的發展水準和比較優勢是匹配的,但是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成本提高了,這就是經濟發展本身的直接結果。
黃益平表示,十年前沿海地區很多民工1000塊錢一個月,現在是5000塊錢一個月留不住,經濟學家有一個專門的詞把它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在1978年的中國的每人平均GDP是200美元,現在每人平均GDP是7000美金,意味著過去做的很成功的企業現在都活不下去了,沿海地區尤其明顯,因為沿海地區過去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但是現在很多企業都覺得很困難,這意味著我們面臨一個重大的轉捩點,産業要升級才能繼續下去,這個問題現在看起來很困難,因為不轉型就做不下去。過去做了很長時間,現在必須有新的産業,新的産品才能往下做。其實在30年前的時候,在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碰到的都是“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問題,國內的勞動力從過剩變成短缺,成本大幅度上升,一大批的企業都搬到中國大陸。但是這些國家當時在國內也都是非常困難的,大家都在擔憂下一步做什麼。
黃益平進一步提出,我們面臨“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轉捩點,中國經濟確實很困難,但這個困難一方面是過去的一些政策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經濟發展了,我們又提出了升級的要求。如果能升上去就變成高收入經濟,升不上去就陷在“中等收入陷阱”裏面,我們現在面對的就是發展階段的問題,加上消化以前的政策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