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緩

  • 發佈時間:2014-12-11 05:53:0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圖 12月9日,河北省任縣東許華村,“土壤醫生”賀立敏(左)、趙曉萌在農田裏採集土樣。“土壤醫生”按照土壤養分和農作物品種,提供不同的配方施肥,可有效提高農作物産量,防止土壤板結、減少耕地污染。 陳 雷攝

  右圖 山東滕州市界河鎮幸福樓村的村民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施用有機生態肥,改善土壤板結酸化問題。 本報記者 翟天雪攝

  編者按 近年來,我國土壤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緩。一些讀者來信表示,土壤污染治理,源頭控制是關鍵,同時應儘快完善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普及土壤治理技術,還土壤潔凈,保糧食安全。

  讓土壤治污有法可依

  長期作為一名基層農技推廣員,筆者在長期工作過程中目睹了化肥、農藥、農膜在幫助廣大農民增産增收的同時,給土壤帶來的污染。以化肥為例,長期大量使用化肥,可造成土壤板結,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導致土壤酸化。

  針對日益嚴重的農田土壤污染問題,首先,應儘快出臺土壤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目前,我國現行的土壤環境品質標準不完善,有些方面還是空白。建議儘快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修訂和完善土壤污染標準、修復標準、農産品和飼料安全標準等,從而實現土壤污染依法防治、依法監督、依法管理。

  其次,應引導農民科學施肥用藥。通過宣傳教育,大力倡導農民使用高效環保的農資産品,並增加對農資綜合補貼力度,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科學、合理施肥用藥,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和農業迴圈經濟發展。

  再次,應推進污染土壤治理修復。不斷加強對土壤狀況的檢測,做到一般檢測與重點監測相結合,實行常態化檢測。及時了解土壤環境狀況,建立土壤環境品質調查、監測制度,並構建土壤環境品質監測網,完善土壤監測、治理修復的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並把各項土壤保護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加快形成土壤環境保護體系,逐步改善土壤環境品質。

  (江西省九江縣 周仕鑷)

  “白色污染”亟待治理

  塑膠農用地膜技術,在農業增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用量的增大,殘留在地裏的農膜影響了土壤的再生能力,威脅和破壞了農業生産環境。以筆者所在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為例,2013年兵團殘膜污染面積約有上千萬畝,佔耕地面積的50%以上,殘留農膜成為土壤的“白色污染源”,亟待治理。

  首先,要提高殘膜回收率。可通過採取提高殘膜回收價格,開展農膜以舊換新等活動,調動農民清除農田殘留地膜的積極性。通過宣傳教育,逐步引導、培養農民作為廢膜回收主體的自覺性,養成進田下地隨手清理殘膜好習慣。

  其次,建立殘留農膜回收機制。應制定優惠政策,提高大型殘膜回收機補貼額度,建立殘膜回收農機合作社,加快殘膜回收工作。積極推廣高於0.01毫米地膜,可通過政府補貼方式,彌補土地生産者新增成本的開支。加大投入,通過建立行業獎勵機制,促進殘膜回收和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推廣和利用,扶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技術的研發、推廣。

  最後,儘快制定有關土壤農膜殘留標準的政策法規。完善農田殘膜綜合治理目標、考核辦法和獎懲辦法,增加廢舊地膜回收再利用服務範圍,提高政府、農民、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地膜資源化利用的積極性,使殘膜污染防治工作走上法治化軌道。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顧文革)

  調動農民治理積極性

  農民是土地的耕作者,也是農業生産的主要參與者。因此,治理農田土壤污染,關鍵要提高廣大農民的環境意識,調動其治理土壤污染的積極性,鼓勵農民切實承擔起保護土壤環境的社會責任。

  第一,倡導農民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膠體對重金屬和農藥的吸附能力。增施有機肥,不僅可以減少對土壤的污染,還能有效消滅病、蟲、草害,發揮農藥的積極效能。科學施用農藥、化肥,控制化學農藥的用量和使用範圍。採取生物技術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避免劇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

  第二,改變農民耕作模式,促進土壤環境條件變化,排解某些污染物的危害。針對土壤污染物的種類,可種植有較強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質的含量,或通過生物降解凈化土壤,或採取換土、深翻等手段,改變污染物質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方向,減少農作物的吸收。在污染土壤上種植非食用作物,減少污染物進入食物鏈。

  第三,構建土壤種養結合的促進機制。要改變一些農民“種而不養”、“厚種薄養”的短視行為,建立農地土壤體質臺賬,實行承包田和流轉農地土壤體檢制度。可建立土壤養護補助制度,把施用農家肥、有機肥納入補助範圍,鼓勵農戶多積農家肥、多施農家肥,確保土壤健康。

  (河南省淮濱縣 張全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