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外如何推進生態建設:標準嚴苛 注重細節

  • 發佈時間:2014-12-11 05:53:0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保護環境,不保護環境資源,就會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也關係到國民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為此,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環保問題,不僅建立了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而且日益注意將環境保護融入到生産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使環境保護更加具體和細化

  德國: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

  本報駐柏林記者 王志遠

  二戰後的德國人從一片廢墟瓦礫之中創造了“經濟奇跡”。工業的過快發展令遭受戰爭重創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不堪。萊茵河“中毒”、魯爾區“霧霾”給德國人敲響了生態保護的警鐘。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治理,德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已經成為世界上環境保護最好的國家之一。

  德國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採納私人標準等多種方式制定嚴苛的環境標準。一是德國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制定“普遍條款法”的環境標準。上世紀70年代,德國就出臺《廢棄物處理法》。90年代,兩次修訂《基本法》,增加環境保護的內容。德國聯邦和各州的環境法律多達幾千部,是擁有世界上最完備、最詳細環境保護法的國家。二是通過制定法規和管理條例對“普遍條款法”的環境標準進行具體化。法規仍有法律約束力,且彌補了法律的不確定性缺憾,操作性更強。管理條例雖只對相關的行政部門有約束力,但時效性和靈活性更強,更能滿足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環境保護需求。三是援引和吸收環境標準化協會制定的私人標準。政府在制定環境標準時,由於自身知識和專業水準有限,不可能及時有效地在所有領域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法規,必要時就採取合適的方式,援引和吸收專業化基礎雄厚的環境標準化協會制定的私人標準,以彌補相關的法律法規空白。

  德國環境保護政策秉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排污者付費原則,即從排污者收取用於政府避免、消除或者補償環境污染的費用。這是最首要的原則,也是促使企業和家庭提高環境意識和覺悟、遵循預防污染原則的基礎。德國貫徹排污者付費原則的政策工具是多種多樣的,如發放環境許可證,收取有害物質稅,環境稅,側重於對環保有利的産品的政府採購,政府對某些産品生産或對某些生産程式的禁令等。二是預防污染原則,即環保政策和其他政府措施應從一開始便致力於儘量避免所有環境破壞的危險,從而有保護地使用自然資源,保證人類的生存基礎。三是合作原則,也就是政府、企業和家庭全民參與和共同負責原則。四是特定情況下的集體負擔原則,包括緊急情況下的公共負擔原則和特定環保措施的受益者負擔原則。五是重點原則,即從經濟學上的成本效益角度來選擇環保的側重點,做到用一定的環保資金投入帶來最大的環保收益。六是公平的代際資源分配原則,或稱可持續發展原則。在這6項原則中,排污者負擔原則、預防污染原則及合作原則是原則中的原則,是德國一切環保政策和環保行為的準則。其最終目的是保障社會的持續發展,即公平的代際資源分配。當代人不僅有消費的自由,更應承擔其對後代的責任。

  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實現共贏。為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德國涌現了許多開發環保技術的企業。據統計,在德國工商大會註冊的環保企業達1.1萬多家,從業人數超過140萬,約佔總就業人數的4%。世界市場上近五分之一的環保産品來自德國,德國的環保技術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六分之一,居世界領先地位。德國環保産業涉及社會經濟的多個方面,如無公害食品行業、廢棄物處理和再迴圈、土地、大氣和水污染治理、環保産品和環保生産工藝開發等。德國的環保産品中,技術含量高的高端解決方案佔主導地位。

  阿聯酋:“零碳城市”引關注

  本報記者 徐惠喜

  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市郊的沙漠中央,正在興起一座嶄新的城市。這座新城,不使用一滴石油,不消耗一升天然氣,城裏居民企業生活和生産所需的能源,100%來自可再生能源,可謂真正意義上的零碳排放城市。這就是有著“沙漠中的綠色烏托邦”美譽的馬斯達爾城。

  馬斯達爾,佔地6.4平方公里,始建於2008年,規劃容納居民約5萬人。這是一座精打細算的城市,30%的土地為住宅用地,24%為辦公用地,13%為商業用地,6%為學校用地,19%為交通用地,其餘的8%為文化與娛樂用地。這是一座精心計算的城市,所有建築均根據太陽照射角度以坐東北朝西南的走向建設,以獲得最佳採光及蔽蔭效果,街道限制在3米寬、70米長,以維持微氣候穩定並促進空氣流通。這也是一座別具風情的城市,住宅富有濃郁的阿拉伯風格,高度以5層樓為限,樓宇間栽培大量的綠色植物,輔之以條條水渠,並利用風塔設施將涼風引入城內,達到散熱降溫之功效。

  馬斯達爾,是一座對內燃機汽車説“不”的城市。整個城市被12米高的城墻包圍,城墻之內看不到一輛以汽油或天然氣為燃料的機動車,從外地前來訪問的汽車一律停放城墻之外。進入城內,有便捷的無人駕駛“點對點”個人快速運輸系統,有2500輛零排放電動車隨時待命,能滿足每天15萬人次的運輸需求,保證步行不出200米就能搭車。對於長途運輸,則建有直達首都阿布扎比的輕軌電車。

  那麼,馬斯達爾的城市用電從何而來?答案是頭頂上的炎炎烈日。阿聯酋地處熱帶沙漠,光照資源十分充足。馬斯達爾便做足了利用太陽能的文章,在絕大部分建築屋頂鋪設太陽能板,進行光伏發電和聚光太陽能發電。以馬斯達爾總部大樓為例,該樓總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集辦公、商業、住宅和文化休閒等諸多功能于一體,建築頂部設有11個風錐,給整個大樓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風。在屋頂上方覆蓋一個巨大的佈滿高效太陽能發電設備的頂棚,這頂棚在給大樓遮陰蔽日的同時,每年可産生大量的電能。如今,馬斯達爾總部大樓收集的太陽能除能滿足整個樓宇自用外,還有少量余電供應市政所需。得益於整座城市的節能設計,馬斯達爾的綜合能耗約為現有同等規模城市的四分之一,每日全城僅需電力20萬千瓦時。

  在馬斯達爾,城市所有垃圾收集後進行分類處理,其中50%回收利用、重復使用,33%用於垃圾發電,剩餘17%的生物垃圾將採取生物降解的方式處置,實現零廢棄物。城市內的樹木、植被和城外種植的農作物將使用經過處理的廢水灌溉,比一般城市節約用水一半以上。

  零碳、零廢物和可持續發展,是馬斯達爾確定的環保目標,也是整個城市的生態實踐,更是阿聯酋投資220億美元打造這座零碳沙漠新城的初衷。如今,城內已經吸引了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總部、馬斯達爾科技學院、西門子公司等眾多知名機構的入駐。“阿聯酋豐富的石油儲藏終將有枯竭的一天,將鉅額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投資于馬斯達爾,能使阿聯酋在新能源開發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阿聯酋能源和氣候變化問題特使賈比爾表示,馬斯達爾是一個清潔技術的聚集地,人們可以在此進行展示、研究、測試、發展和應用。“我們希望它可以成為世界各國建設生態城市的樣板。”

  馬斯達爾,在阿拉伯語中意為來源、源泉。馬斯達爾城,正成長為一個全球可再生能源合作與交流的中心。

  丹麥: 讓雨水變廢為寶

  本報駐哥本哈根記者 關晉勇

  在丹麥的綠色國度建設藍圖中,有效利用水資源、防範氣候變化帶來的降水突發事件,被放到了重要位置。哥本哈根近年的一次災害性降雨,直接催生出首份丹麥城市水規劃。2011年夏天,丹麥首都哥本哈根3小時內降雨150毫米,雨水淹沒了街道和地下室,造成近10億歐元的損失。這一災害讓丹麥政府和公眾都認識到,隨著氣候變化,今後還將面臨更加嚴重的暴雨問題。

  為了應對挑戰,丹麥相關部門和私人機構合作,利用洪水地圖和數學模型,提出了一個可持續城市水資源規劃。在規劃中,第一步就是制定城市洪水地圖。基於機載掃描技術收集來的地形數據,可以精確地分析哪將發生水災,以及暴雨後雨水會流向哪些地表區域。根據這個地圖,哥本哈根市政府制定了計劃,詳細描述了水災風險、經濟風險、敏感區域以及暴雨損害時的重點保護地區。

  規劃的第二步是利用數學模型,著重對暴雨帶來的水災風險進行詳細的動態分析。模型基於統計數據,分析了水災的經濟影響以及可能採取的干預措施,以此避免或減少對基礎設施、供水、衛生和建築的負面影響。模型還可以基於成本收益分析,就優化行動框架評估未來100年間的風險。

  第三步,規劃制定了一個與城市開發相結合的整合水資源解決方案。根據規劃,一方面將大壩、防護堤、水閘、運河和洪水防護系統整合進新城區的城市規劃,既降低了污水處理負荷,又減少了水道溢出的次數,降低了洪澇的風險及相關成本。在此基礎上,哥本哈根市為可持續城市排水解決方案開發了模型和決策工具,研究木排護岸、雨水公園、滲透床、綠色屋頂和迴圈用水的巨大潛力。與此同時,哥本哈根也基於數據評估地下水水位,並評估海平面上升情況。此外,這個水規劃還將城市開發內容納入其中。

  10年前,在多面環海的丹麥,大部分城市認為雨水應該隱藏在地下和從下水道排出,並非寶貴的資源。現在,丹麥大部分城市已經改變了這一看法,認為降水既可危害一方,也能成為改善城市居民每日生活的資源,今後將在城市開發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簡單的排水理念不同,在哥本哈根的水戰略規劃中,將就地處理百分之三十的雨水,讓雨水在城市空間裏停留更長時間,同時借助降水增加城市休閒空間、增加生物多樣性。為此,哥本哈根市正將一塊5萬平方米的居住區改為試驗區,在這裡,將優化基礎設施和停車區,讓自行車道充當雨水通道,通過雨水公園、綠色屋頂和開放式溝渠延遲水流,利用運河將多餘的水輸送至港口。

  現在,除哥本哈根外,其他丹麥城市也認識到,雨水處理得好,能為城市居民創造安全環境並産生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區域。現在,洪水地圖和數學模型相結合的城市規劃不但被用在哥本哈根,丹麥第四大城市奧爾堡也依照這一模式建設了一塊創新綠色社區。在丹麥的科克戴爾市,景觀建設公司與建築和諮詢工程公司合作實施市政規劃,計劃利用雨水打造一個迷人的城鎮中心,屆時市民可以進行水上運動、滑冰、踢足球和打高爾夫等活動。這項計劃被認為是復興整個城市,創造更加宜居、更加安全生活環境的機會。

  新加坡: 打造城市的“世外桃源”

  本報駐新加坡記者 劉 威

  烏敏島是新加坡三大離島之中唯一原始生態保存完好的小島,位於新加坡的東北部,全島面積約10.2平方公里。與快節奏的現代城市生活相比,這裡仍舊保留著新加坡上世紀60年代的自然和人文風貌。2014年3月,新加坡政府宣佈正式啟動“烏敏島計劃”,該計劃專注于改善和保護島上生態環境,並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自然質樸的特性,力圖將該島打造為城市邊上的“世外桃源”。

  首先,為保持和增加島上動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新加坡政府決定在烏敏島展開大規模物種復育計劃。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將率先在烏敏島上復育三種較為罕見的鳥類,也將吸引其他鳥類來此繁衍和聚居。此外,為改善和保護島上生態環境,幫助蒼鷺、秧雞、翠鳥等禽類繁衍生息,新加坡政府還決定將島上原有的採石場和大池塘改建為漂浮濕地。據了解,在礦湖上建人造漂浮濕地存在較大技術難度,這在新加坡尚屬首次。

  在推進生態復育的同時,改善烏敏島上原住民的生活條件是“烏敏島計劃”的另一重點。時至今日,烏敏島上的水電供應還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居民大多使用柴油發電機自行發電。為保留島上原始風貌,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條件,新加坡政府決定引導島上居民使用廚余剩油和太陽能發電的微電網系統。同時,在供水方面,據“烏敏島計劃”負責人、新加坡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李智陞透露,新加坡政府正在嘗試將烏敏島周邊礦湖水源轉化為乾淨可飲用的水,以期解決島上居民用水問題。李智陞表示,烏敏島計劃不只關乎綠化,同時也要保留整個“烏敏島式”的生活。

  對於島上現有的建築設施等,新加坡政府表示將秉持可持續設計原則,加以改造利用,惠及公眾。目前,島上存有一個佔地約4.5公頃的舊度假村,因租約到期,已由政府收回管理。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計劃在現有設施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其成為島上首個實地研究與教育中心。改建後,一方面可以為在島上工作的科研人員提供實驗和住宿條件;另一方面,教育中心對公眾開放將可使前來參觀遊覽的民眾更加貼近自然。

  據了解,新加坡國家公園局還將於明年初對烏敏島的海岸線展開研究,著手解決諾丁海灘和整個北岸線遭侵蝕的問題,有關烏敏島發展計劃的一系列措施也將在未來幾年內逐一落實。同時,為保留烏敏島的自然和質樸,新加坡政府表示不會開展密集的發展規劃。對於有民眾擔憂隨著烏敏島計劃系列措施的開展,上島旅遊觀光的遊客將逐漸增多,可能破壞島上自然生態環境,李智陞表示,由於現階段每日來往烏敏島的輪渡次數有限,短期內登島遊客數量不會有明顯增加。但將來如有必要,會考慮採取限制訪客數量的措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