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廣袤蜀鄉改革激揚前行

  • 發佈時間:2014-12-09 07:31:3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阮蓓

  這裡是中國農村改革揚帆的地方。

  36年前,廣漢金魚公社因一份“分組作業、定産定工、超産獎勵”的生産責任制,被稱為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搖籃;向陽公社在全國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在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歷程中,蜀鄉大地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創造了一系列改革經驗,為全國農村改革深入推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到農業産業化經營,從産業結構調整到城鄉統籌發展,從新農村建設到打造幸福美麗新村,每一步探索和改革,匯聚成一條極不平凡的道路。

  當下,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改革肩負億萬農民的夢想,再次揚帆起航。在四川,廣大幹群正以改革先行者的勇氣和擔當,以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推動農村改革駛入“深水區”——全省農村改革總體設計和規劃佈局基本完成,一張更加符合四川實際的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已經出爐: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縱深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以深化農村改革為牽引推進新村建設,直指當前阻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機制體制障礙。

  激活要素,推動産改駛入“深水區”

  金秋十月,廣漢市向陽鎮一片鬱鬱蔥蔥。這個率先為中國農村改革揭幕的地方,在新一輪農村改革中,通過放活土地經營、培育種糧大戶,又迎來一個稻米滿倉的豐收年。

  “集中成片流轉了1000畝土地種糧,全年可提供水稻、小麥200萬斤。”向陽鎮雙柏村村支書、吉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猷國對記者細數土地規模經營後的好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糧食生産能力、保證糧食品質有市場競爭力,還能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每畝地至少節約成本300元,每年可省3000個勞力,出去打工又能增加收入。”

  向陽的做法,與不久前召開的四川省深化農村改革工作推進會不謀而合。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四川農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和農業現代化水準——加快推進農村産權確權頒證推進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學種地、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社會化服務和金融保障、創新機制打造幸福美麗新村,實現業興、家富、村美、人和。

  “既大步向前又審慎穩妥,走出一條具有四川特點的農村改革新路子。”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説,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守住底線的同時,不搞“一刀切”,不搞“齊步走”,各地因地制宜決定改革路線圖、時間表,“支援基層創新探索,對的及時總結推廣,錯了及時糾正,做到蹄疾而步穩,努力走在新一輪農村改革前列。”

  政策引路,勇氣挂帥,四川改革航船動力十足、再揚風帆。對於一個每人平均耕地不足一畝三分、丘陵地區佔到六成以上的西部農業大省而言,四川農業可謂一部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耕地資源的奮鬥史。要提高農業的生産效率,就必須促使土地要素進行流動和重新組合。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明晰的土地産權。

  作為全國三個確權登記整體推進試點省之一,四川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創新性提出:以縣為單位統籌農村各類産權“多權同確”。確權登記頒證經費納入縣(市、區)財政預算,省、市(州)財政通過轉移支付予以補助。目前這項工作已在全省132個縣(市、區)開展,力爭到2016年底全省完成確權登記面積達到90%以上。同時加快確權登記成果應用,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

  一石洞開別樣天,全省各地迅速形成競相深化農村産權改革的生動局面。

  在巴中市恩陽區恩陽鎮高店子村,隨著一套國內目前最先進的農村數字化資訊管理系統——“田冊數字農村管理系統”的建成,實現了對土地全域航測。除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外,該市還做到了包括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林權、農業特色産業所有權、農業標準化生産基地物權、農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權和集體資産股權“八權一股”的同步確權頒證,對農民手裏各種資源的保護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早在2008年就啟動確權登記頒證、2011年已基本完成的成都市,涉及20個區(市、縣)、2745個村(涉農社區)、212萬餘戶、569.6萬宗各類農村産權,頒證率達99.5%,率先全省摸清了農村的“家底”。與此同時,一個以實現“還權賦能”為核心,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産權制度也在當地落地生根。

  “起點公平確實權,産改運用建新村。”在大邑縣韓場鎮蘭田社區,一幅標語盡顯當地群眾得到的實惠。

  “土地財産權有保障,農民就願意搬到集中居住區去住。我們社區建立了2個農民集中居住區,住了980戶、3000名農民。他們原來居住的宅基地經過土地整理,恢復耕地700多畝。”社區主任李俊江説。

  確權頒證明晰了農村土地、房屋權屬,給廣大農民群眾吃了“定心丸”,在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中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而一大批確權登記成果的應用,又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本本”換“本錢”的財富:2008年,成都市在全國率先建成農村産權交易平臺,涵蓋市、縣、鄉三級,迄今已實現交易總額411億元,交易品種和交易額均居全國同類交易所之首。同年10月,郫縣安德鎮泉水村570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該交易所成功舉辦了電子競價流轉交易,成為全國第一宗通過電子競價方式實現土地規模流轉的項目。

  目前,四川全省共建立市級農村産權交易中心5個、縣級交易平臺36個、鄉鎮交易平臺577個,一個覆蓋全省、功能齊全的農村産權流轉交易服務體系正在構建,將按照“六統一”模式,建成帶動全省、輻射西部的綜合交易平臺。

  要素被激活,再次點燃了農民對腳下土地的熱愛。全省各地紛紛衝破思想藩籬、積極探索盤活土地存量之策,一大批創新農村土地利用的機制模式不斷涌現。

  溫江區萬春鎮天鄉路社區探索以“農村集體資産股份化、集體土地股權化和改造集體經濟組織”為主要內容探索“兩股一改”試點,將社區資産、資金、資源平均量化到農民個人,對集體資産通過出租、出讓、合作開發等方式,使集體資産由最早的10幾萬元激增到5000多萬元。目前社區農民轉移就業率達98%,去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

  金堂縣竹篙鎮農戶自主組建集體資産管理公司,將土地綜合整治後的節余集體建設用地“築巢引鳳”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業,按股分紅“集體掘金”的同時,也解決家門口就業問題。“一園多效”實現資源變資本,財産權變收益權,推動了農村就地就近城鎮化。當地農民都笑稱為“我出地,你建廠,改革成果共分享”。

  ……

  改革帶來的嬗變持續上演。15個縣開展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試點、10個縣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試點、開展集體資産股份制改革、推進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改革試點……數據顯示,四川農村多种經濟成分開始活躍,財産性、轉移性收入均實現快速增長,在2014年上半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中,這兩項佔全部現金收入的15.7%,同比分別增長24.2%、19.7%。

  立體經營,“多槳”齊劃馬力全開

  如果説改革之初廣漢金魚公社“包産到組”是為了解決吃飽飯問題的話,那麼今天的四川農村改革,則把目光聚焦在破除城鄉二元制結構、提升農業現代化水準這些“硬骨頭”上,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今年,一份省委、省政府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專項改革方案》,為全省農村和農業發展擬定了新一輪改革“路線圖”。

  “確權是基礎,活權是關鍵。”四川省委常委、省委農工委主任李昌平説,四川在中央明確“三權”分離的指導思想下,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把放活經營權做實,進一步探索了集體經濟和家庭承包經營實現形式的新途徑,努力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一個新的機制。“在明確底線的前提下,支援地方先行先試,尊重農民群眾實踐創造,允許採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把創新農業經營體系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著力重點,因地制宜促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一個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科技與産業為支撐、金融和社會化服務為保障的立體複合式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四川初現雛形,職業農民、農業經理人等新型經營主體在當地“百花齊放”。

  去年3月,全省第一個種植業家庭農場——遂寧市安居區紹兵家庭農場登記註冊,從村民手中流轉耕地、撂荒地進行規模種糧,實現了田成方、土成型、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化耕作,一改過去家家戶戶零散低效種植方式。“水稻收穫後,再種一季秋菜、一季冬洋芋,一年下來畝産值萬元以上。”負責人曠邵兵告訴記者,通過訂單銷售,成功將農場大米打入省內外各大超市。“今年6斤裝真空大米市場價賣到了88元,一畝地收入4000元,150畝土地收入50萬元以上。”

  小賬連著大賬。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培育種糧大戶1.2萬戶、家庭農場6267家、新型職業農民2萬名、農民合作社3.8萬個、龍頭企業8500多家,其中農民合作社已覆蓋56%的行政村,帶動43%以上的農民增收致富。

  在盛産全國種糧標兵的廣漢市,通過對從事糧食規模經營的業主、農戶每畝50~300元的資金獎勵,451戶種糧大戶不斷刷新著四川糧食單産的記錄,規模經營數量居全省第一;在崇州市,一個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現代農業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業共營”體系,有效破解了農業生産經營中“地碎、人少、錢散、缺服務”四個制約,科學解答了“誰來種地、誰願種地、怎樣種地”的難題。

  作為當地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首批職業經理人,種田能手周維松一個人管理著1000多畝田地。在完成合作社每年制定的生産計劃後,能分享兩成的收益,年收入10余萬元。“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我們負責生産經營管理,按股除本分紅。”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新一輪改革的必然要求。四川從實際出發,把農民是否受益、受益多少作為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的重要衡量指標,積極推行各種帶動機制,讓農民直接、充分、持續受益。

  西充縣通過將土地量化入社、企業統租建園,龍頭市場引領、專合社統管生産,風險基金儲備、農民返包創業,保底價格行銷、二次返利互贏的“兩統兩返”模式,帶動萬畝有機示範片內2000戶農民參與發展有機農業,戶均收入3萬元以上;資陽市在深化現代畜牧業試點中,不斷完善和提升“六方合作+保險”機制,推動了合作社由鬆散型向緊密型轉變、服務型向實體型轉變、生産型向經營型轉變。

  多方搭建、政策互補、風險共擔,制度創新也催生了組織形式的變革。在深化農村改革的進程中,四川始終把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金融制度作為攻堅克難的助力器,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組建各類綜合性社會化服務公司,涵蓋産前、産中、産後全程。

  崇州市通過建立專家大院、農業服務超市、品牌管理委員會、農村産權融資擔保中心,構建起科技、品牌、金融、社會化“四大服務”體系,全方位支撐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近3年全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以16.5%的增速上升。

  在全國第一家村鎮銀行——儀隴縣惠民村鎮銀行,記者了解到,自2007年成立以來,該行一直堅持支農支小定位,針對農村金融需求快速增長和農戶普遍存在抵押物缺失問題,探索出協作聯盟、擴大第二還款來源擔保、協商評估等多種信貸模式,降低了融資成本,為城市金融反哺農村金融開闢了新的渠道。

  蒼溪縣金蘭現代農業綜合園區通過建立“財政項目+業主投入、農戶投入、社會投入、金融支援”相配套的“1+4”農業融資新體系,統籌整合資金1.8億元,放大了財政支農效應。

  更多的探索正在進行:在34個縣開展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8個農民專合社嘗試資金互助、村鎮銀行將實現全省183個縣(市、區)全覆蓋……到8月末,全省9個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試點縣(市、區)獲得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6800余萬元;農機具抵押、農産品訂單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一批新型信貸産品也投向市場;農村地區支付結算“迅通工程”在通電、通電話的所有鄉村實現了基礎金融服務100%覆蓋。

  創新機制,村美人和是“終岸”

  四川農村改革,從來都不乏新鮮經驗。

  2003年拉開城鄉一體化大幕、2007年獲批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成都市,在構建城鄉一體銜接配套的制度體系、新型鄉村治理機制以及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10年,一個包含現代農業發展各種要素的新名詞——新農村綜合體就在四川各地農村“生根發芽”,成為全國産村相融建設新農村的典範。

  對於一個擁有6000多萬農村人口的農業大省而言,要在2020年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就意味著在改革中要解決全面扶貧解困、産業提升的問題,解決農村環境改善、農民持續增收的問題。

  對此,四川把探索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和完善扶貧開發體制機製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創新實踐,通過産業先行、産村相融,帶動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提檔升級,以增強農村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劍指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均衡發展。到2020年,8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興業、家富、人和的幸福美麗新村。

  這一系列科學定位,在全省廣袤田野上得到了生動的註釋。

  站在四週山巒連綿起伏的村口,打量著黛瓦白墻的新居點綴在小橋流水間,西充縣鳳鳴鎮雙龍橋村村民羅碧芳眼神裏儘是喜悅:自己的家鄉幾時出落得如此美麗?同時,2009年入駐當地的台灣企業所打造的鄉村有機農業觀光園,又給她帶來致富的福音:“等園區全體竣工後,發展有機蔬菜有錢掙,以後都不會出去打工了。”

  鎮長杜斌告訴記者,3~5年後,將建成一個集鄉村風情帶、特色果蔬區、有機種養區、旅遊度假區和新村聚居點為一體的統籌城鄉樣板,整個園區可吸納當地村民300多人就業,每人平均年勞務收入可突破2萬元。

  蒼溪縣元壩鎮將軍村在新村建設中,大力傳承了“前庭後院、栽果種菜、雞犬相聞、鳥語花香”的生態庭園特色,又通過實施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提升民居內部功能,讓村民住在老房子裏也過上現代化的好日子。同時發展“農業+生態+文化+旅遊”四位一體特色鄉村旅遊,走出了一三産業互動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的新路子。

  回顧四川農村改革歷程,每一步超越,都源於改革順應了農民心意。

  農民自願改、自主改、自治改,基層組織引導改——這是內江市在改革過程中推行的“三自一引”工作法,還權於民,迅速凝聚了改革共識。開村民院壩會讓農民知曉“為什麼改、改什麼、改了有什麼好處”;民主選舉成立議事會、監事會,確權方案、土地流轉、新村建設、産業發展等所有改革方案由村民議決;在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問題主要由群眾互相協商、自主解決;選好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加強指導、規範運作,初步建立起村黨組織領導、議事會決議、村委會執行、監事會監督的新型村級民主治理機制。

  “現在不僅住上了漂亮的樓房,村裏還給我們安裝了智慧家居系統,我在外面打工都能看到屋裏老人的情況,好方便。”蒼溪縣文家角新村村民楊勇軍談起現在的生活滿臉幸福。據縣農工委主任牛康輝介紹,縣財政投入50余萬元打造農村經濟社會管理新型平臺,在農居建設中融入寬頻網路、遠端報警、緊急求救、手機視頻、家電自動控制等智慧化理念,實現網路全覆蓋。在新村服務中心設監控中心,可實時觀看區域內的動態情況,最大限度為農戶的生産、生活和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2013年以來,全省完成各類新村建設8317個。巴山新居、彝家新寨、藏區新村等一大批民生安居工程正在四川如火如荼地推進……

  改革帶來的紅利也不斷在當地農村釋放。去年四川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6萬億元,增長10%,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12.8%,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且位居經濟大省前列。

  幾點啟示

  1978年1月,四川廣漢金魚公社包産到組比安徽小崗村的大包乾和那張秘密契約早了11個月,而1977年10月,廣漢西高公社金光村大包乾比金魚公社還早。四川可謂名副其實的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

  新一輪改革元年,作為先行者,如何在全國深化農村改革的洶湧浪潮中保持先發優勢,不被趕超?四川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

  一是不違背中央精神。四川在農村改革頂層設計中強調“把準方向、守住底線”,堅持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工作的基本原則“三個基本”不動搖,不搶跑、不越線。

  二是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改革之初的農村生産責任制是先由農民發明,再由黨委、政府支援幹起來的。四川在新一輪的改革進程中,做到充分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不搞大包大攬,不搞強迫命令,把選擇權交給農民,保護基層的改革激情,引導群眾依靠群眾推進改革。

  三是鼓勵各地勇於探索創新。對於亟需研究探索解決的問題,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禁止性規定的、和現行政策不相悖的、無須中央授權的,省委、省政府都鼓勵各地大膽嘗試、大膽地闖,防止各地産生頂層設計依賴症,一系列創新措施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同時省上成立專項改革領導小組,每一個專項改革方案,都明確牽頭單位推動落實,制定配套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完善推進機制。

  四是保持四川特色。四川每人平均耕地0.67畝,分散零碎又多為丘陵地,很難像北方一樣使用大型機械實現大規模作業。四川從實際出發,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對規模數量、流轉方式不做統一規定;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農業經營方式結合發展;並在金融扶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科技支撐等方面配套落實,系統推進農村改革。同時以改革為牽引加快新村建設,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最終實現“村美民富”城鄉統籌和諧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