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家族文化血緣親情
- 發佈時間:2014-12-09 05:34:32 來源:寧波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陳 青 通訊員 屠建達
“家譜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家族繁衍生息的各種細節,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天一閣是寧波文化的根,它所藏的420多種善本家譜中,75%是聚居寧波市區和鄞縣的氏族家譜,可以説寧波市民在天一閣總能找到家族文化、血緣親情。”前天,天一閣博物館在我市第六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來臨之際,舉辦“問譜尋根”天一閣家譜系列文化活動,前來參觀的市民紛紛認為這是一個有創意且廣受喜愛的紀念活動。
天一閣的藏品雖然以大量海內外罕見的珍稀地方誌、登科錄著稱於世,但在400多年的傳承中,所藏家譜也有800多種,其中不乏世所罕見的珍本,如劉宗周所輯的《水澄劉氏家譜》(明刻本)、萬斯大纂《濠梁萬氏宗譜》(清乾隆刻本)、黃宗羲後裔黃炳垕纂《竹橋黃氏世德傅讚》(清光緒刻本)等,極具版本價值和史料價值。
尋根是家譜文化最大的特色。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原所長王鶴鳴,長期從事中國家譜資料的整理、研究工作,此次他前來天一閣作《漫談家譜文化》的講座,提到了天一閣在上世紀80年代,為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提供家譜的事。“他在《鎮海橫河堰包氏家譜》裏,找到了自己的姓名,妻子的姓名。包玉剛先生還是包公的後代。當時他看到家譜的時候人都站起來了,激動無比,根找到了。”
天一閣所藏家譜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浙東學術傳承傳統明顯。多年來在天一閣從事家譜研究的袁良植介紹,許多浙東史學重要人物,經過家譜互證,事跡更加詳實,這是正史無法企及,也是地方史志人物傳記的重要來源。“近些年來天一閣查家譜的越來越多,當時寧波人到上海去的人很多,所以來查閱家譜的上海人特別多。從國外回寧波尋根的遊子也不少。黃宗羲的學生李杲堂著有《甬上耆舊詩》,他在美國的後人到天一閣查《砌街李氏宗譜》殘本,找到了雲石街祠堂,後來還專門成立了李氏家譜工作室。”
袁良植在研究家譜的過程還發現西門外大卿橋的來歷。“500年來我們一直這樣説,大卿橋是以明朝永樂年間陳恭命名的。我無意中在《四明古藤史氏宗譜》翻到,史宜之的兒子史茂卿原名大卿,‘鄞西大卿橋公所建也’。元朝《延祐志》有記載,社稷壇建在大卿橋南,説明大卿橋元朝的時候已經在了。”
袁良植説,家譜記載包羅萬象,大處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還可以是民風民俗、傳説故事等。“我們寧波有王瑞伯大鬧天妃宮的故事,而在《大墩徐氏宗譜》中,徐時棟的家人也參與了大鬧天妃宮。”寧波幫人士的創業經歷也隨處可見,“如包玉剛先生,曾經在萬國博覽會得金獎的北渡孫氏,有‘范半街’之稱的日湖范氏等等。”
如今,懷舊與回顧正在成為新的潮流。古人有“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修譜傳統。家族文化在近幾年裏越來越受重視,家譜在維繫人心、聯絡感情上的價值也就越加令人關注。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素來注重搶救和傳承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搶救老家譜,傳承新家譜”為工作重點,在家譜的保護徵集上不遺餘力。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高級研究員、學術部主任鄭煒明,把多年來費勁心力蒐羅所得的133塊雕版捐贈給天一閣博物館,這些雕版包含兩份家譜,分別屬於湖南桂陽王氏和湖南臨武彭氏。
盛世修譜。隨著尋根熱的興起,誕生了一批既尊重傳統,又有時代特色的新家譜。這些新家譜中的佼佼者,通過捐贈渠道藏入天一閣永久保存,如《埋馬羅氏勝山支譜》、《清泉張氏宗譜》、《杏墻陳氏宗譜》、《孟氏宗譜》、《臺臨杜氏宗譜》、《河南方氏宗譜》、《馬聯徐氏宗譜》、《暨陽大侶湖袁氏宗譜》、《古山胡氏宗譜》、《金華龍山楊氏宗譜》等。這些新家譜來源主要以浙東地區為主,也有全國範圍甚至境外的,極大地豐富了天一閣在新時代下的藏品數量。截至目前,閣內收藏的新舊家譜總量已達到了800部。收藏範圍也突破了寧波一地,逐漸擴大到整個華東乃至全國。不少家族還特意將新纂修的家譜送到天一閣收藏,以便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家族傳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