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情係北斗 産業報國

  • 發佈時間:2014-12-08 01:31:2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宋 莉

  今年9月,第三屆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年會在京召開,北斗航太集團同期發佈了“北斗及遙感衛星應用綜合資訊管理平臺、北斗智慧燈桿、北斗資訊化授時表、北斗資訊採集器、北斗汽車行駛記錄儀”等一系列新品,並榮獲2014年度國家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引起國內北斗衛星導航領域不小的震動。

  “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特殊的意義!”在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北斗航太衛星應用科技集團董事長劉貴生看來,這不僅僅是一個公司的目標,更是中華民族心繫“北斗”、遨遊太空情懷的偉大體現。這個産業,需要國家、民族以及所有相關企業齊心協力的推動。

  自主創新凝聚“北斗”研發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命名‘北斗’的國家,歷代有諸多聖賢之士將‘北斗’譽為行動的明燈,執政的綱要。”董事長劉貴生認為,今天中國的衛星導航系統以北斗命名,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

  的確,坐落在中關村豐臺園的北斗航太衛星應用科技集團自成立以來,就為這一驕傲的事業貢獻了諸多自主創新的靈光。多年來,集團聯合航太科技集團772所致力於北斗衛星導航民用系統的一體化研發及産業化推廣,其科研人員佔比達60%以上,擁有近百項智慧財産權,多個産品榮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一系列新技術、新産品中,北斗系列晶片首屈一指,在行業領域內取得了許多“第一”:國內第一款衛星導航晶片;國內第一款用於衛星上的國産CPU晶片和FPGA晶片;國內第一款星光成像晶片;國內第一款抗輻射晶片應用於空間設備;國內第一款北斗一代短報文基帶晶片,至今在全球市場處於95%以上市場壟斷地位;國內第一款基於國産CPU的北斗雙核1.5G多媒體晶片;國內首款北斗動物保護項圈,應用於藏羚羊保護……

  此外,北斗及遙感衛星智慧城市建設及相關終端産品也同樣屬頂級産品和技術。其中,“北斗智慧燈桿”“北斗資訊化授時表”均榮獲2014年度國家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

  例如,“北斗智慧燈桿”基於北斗授時功能,做到區域範圍內時間統一,可以將太陽能風能以及其他能源進行轉換為電能,還可以感知移動目標的靠近,自動調整光照強度,在高效節能的同時,可對採集區域範圍內的視頻資訊和音頻資訊綜合分析,方便市政、交通、城管等部門進行綜合管理與大數據分析。

  “北斗資訊化授時表”基於北斗二代衛星系統,實現一分鐘內校準,並配裝各類感測器,利用自身的衛星基站功能,結合城市現有基礎網路,同時搭載數字化監控、監測模組和北斗衛星定位、授時與通訊模組。實現將反恐應急、環境監測以及與城市管理密切相關的資訊,不間斷的傳回監控中心,實現主動發現、及時應對、有效處理。

  此外,北斗資訊採集傳輸器、北斗PAD、北斗智慧儀錶系列、北斗家庭智慧網關等,均是該公司從研發北斗晶片、北斗模組、北斗終端産品到北斗綜合資訊管理平臺的搭建以及各行業的應用管理系統開發的一體化發展。

   根植産業推動北斗“落地”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稱:“北斗系統迄今為止,是我們國家航太史上規模最大、系統性最強、涉及最廣、技術最複雜和建設週期最長的航太基礎工程,它既是國家工程、民族工程,也是國際上的一個工程。”

  “近年來,隨著北斗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市場應用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國先後推出多款晶片、天線、高轉度OEM板等産品,並在交通、國土資源、氣象、地震、海洋、電力、食品安全等行業和珠三角、長三角區域開始規模化推廣和示範應用。”劉貴生時刻在關切著國內北斗應用的突破。他向記者介紹,從1994年立項至今,中國北斗已經走過17年,其導航使命的開始,意味著中國除了軍事方面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外,在普及民用方面,也將帶來巨大的市場價值。而産業報國的關鍵,就是要依靠自主創新,發掘北斗技術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民用方面最大的潛力。

  據介紹,中國北斗實際上早就在民用方面顯示過成功。北斗系統在汶川、舟曲的救災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北斗有定位和特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可以及時把位置報給救災指揮部,而當地在災害的情況下,作為生命線的通信設施已經完全破壞了,唯一有用的就是北斗系統。目前,北斗航太衛星應用科技集團也在傾力推動著自有技術的産業化。例如:

  該集團與張家港市政府簽訂協議承擔“張家港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在融合城市資訊化現有建設的基礎上,綜合北斗衛星服務優勢,推進城市規劃、城市管理、交通、水環境監測、政務服務等領域的資訊化建設,項目一期獲得國家2014年度北斗行業應用示範獎。

  與航太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772所、中科院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打造的“北斗及遙感衛星應用綜合管理平臺”,利用北斗衛星定位技術、高分遙感GIS地理資訊技術等前沿技術,採用面向網際網路開放的系統架構所搭建,可面向車輛管理、電子政務、數字社區、應急指揮、地質土壤監測等多個應用領域,目前已通過國家通信導航與北斗衛星應用産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檢測。

  打破“桎梏”呼籲産業融合

  北斗技術部署到全球系統十多年的時間,需要大量經費投入。專家通過詳細估算得出,到2020年左右,北斗將形成4000億元的産業,為國家的GDP做出卓越貢獻。推進北斗系統的建設,除吸取GPS的先進經驗外,還應採取國家引導再加上完全開放的政策,走市場化的道路。

  在劉貴生看來,儘管北斗導航系統已取得初步進展,但産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依然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管理上的瓶頸、標準上的混亂、認識上的誤區都是當前待解的難題。

  劉貴生對記者説,由於北斗衛星系統管理上的特殊性,導致出現條塊分割,互不相容的狀況,使業界出現問題無法及時有效解決;北斗衛星系統在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中尚屬後來者,由於受國際電盟規則和行業應用的影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標準化體系,部門自成體系,企業自樹標桿,應用過程中形成“諸侯混戰”;由於在科技普及、輿論導向和政策推動方面存在薄弱環節,目前對北斗衛星系統在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大意義缺乏應有的認識,對北斗系統與其他三大導航系統相比在功能方面的優越性不夠了解,部分地方對發展北斗産業積極性不高,行動不快,力度不大,從而影響了北斗衛星産業化發展的進程。

  在北斗提供服務之初,我國公開了介面文件,外國一些大公司很快就生産出相容北斗信號的晶片。“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日益激烈的競爭,我們一定要形成共識,形成合力。”劉貴生在採訪即將結束時,提出了他對“北斗”産業的思考與希望:

  首先,要優化管理,完善組織機制。建議相關管理部門以開放的姿態,順應潮流,深入探討軍民融合的思路,“解禁鬆綁”,放開企業發展的手腳。其次,強化標準,完善體系建設。制定産業化標準在北斗系統工程建設和應用推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應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企業和科技進步來帶動産業發展。再者,深化合作,完善激勵機制。加強專業隊伍培養和業務能力建設,選拔一批創新性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管理人才。

  “今天,我們的衛星導航系統以北斗命名,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我們的北斗星光閃耀在浩瀚的太空,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劉貴生相信,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們國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産業必將開創一個新的局面,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未來的世界將是資訊化的世界,未來世界的制高點在太空,而北斗,就是一盞明燈,一盞照亮億萬中國人夢想的明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