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確保耕地紅線 不會大規模進口糧食
- 發佈時間:2014-12-06 08:50: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糧食連年增産,然而,進口糧食每年也在增加。有人擔心中國需求會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短缺。對此,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的糧食進口量是有所增加的,但是總量並不是很大。他説,今後中國可能還要適當進口一些國內短缺的品種,但是穀物進口不會大幅增加,所以“中國糧食威脅論”是不存在的。
進口糧食連年增加
中國是糧食生産大國,但也是消費大國。據統計,2003年起,中國糧食生産掀開“十一連增”的序幕,當年産量和消費量勉強相稱,糧食進出口基本持平。到2013年,國産糧食達到歷史最高峰的6.01億噸,比2003年增加了1.4億噸,但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也在增加,達到425公斤。
自2008年以來,中國已從糧食凈出口大國轉變為糧食凈進口大國,到2012年,中國凈進口糧食7000多萬噸,不過兩年,凈進口糧食增加了490%。現在,糧食進口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品種調劑變為今天的必要補充,已從進口幾億美元上升到幾百億美元。
目前,中國三大主糧的凈進口已常態化。統計顯示,過去3年中,玉米、小麥和大米的進口量翻倍增長。玉米進口在2012年達到520.7萬噸,小麥進口達368.9萬噸,大米則達到231.6萬噸。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以小麥為首的穀物進口量大幅提速,前7個月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在內的穀物進口同比激增80.7%。
滿足市場多樣需求
進口糧食連年增加,並非中國出現糧荒,而是有市場原因。中糧期貨分析師範婧雅指出,我國目前完全有能力實現主糧的自給自足,如果再加上龐大的收儲數量,整體供給可謂寬鬆,主糧進口量大增並非是因為國內供求結構失衡。
專家指出,從更廣大的海外市場進口糧食,能滿足當前人們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據了解,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稻穀、小麥和玉米中的低端品種産量佔比較大,優質、高端品種産量佔總産量比重均偏低,因此國內高端消費需求的糧食主要依賴進口。
海關總署有關人士分析稱,穀物進口量快速增加,因為國內需求旺盛。目前國內規模化養殖比重提高,對豆粕等飼料需求持續增加。進口小麥的增多,主要是由於我國國産小麥的品質不及進口小麥,進口小麥添加在制粉中可以提高麵粉的品質。進口玉米主要用作飼料。進口稻米多為價格較低的普通白米和碎米,主要為了滿足工業需求。
進口糧食增加還緣于國際市場農産品價格優惠于國內市場。據了解,自去年11月以來,小麥國內市場價格連續9個月高於進口到岸稅後價格。
“近年來,中國的糧食進口量是有所增加的,但是總量並不是很大,主要是因為國際市場上的糧價比中國低,同時還為了滿足中國國內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這也需要適當進一些優良的品種進行調劑。”畢美家分析説。
進口雖增長總量不大
中國連年增加糧食進口引發國際擔憂,“中國將從其他國家搶糧”之説隨之出現。對此,畢美家指出,目前水稻、小麥、玉米這三大穀物的進口量僅佔國內産量的2.4%,是比較低的。“中國不會到國際市場上去過多地採購穀物,因為中國的戰略就是保證基本自給。”畢美家強調。
“靠國際市場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現實的。世界的糧食貿易量是有限的。據了解,目前全球每年的糧食貿易量在5000億斤到6000億斤,這個貿易量不足中國糧食需求的一半,大米的貿易量是700億斤左右,僅相當於中國大米消費量的1/4。”畢美家説。
中國在糧食問題上的思路是不依賴外界,堅持自力。畢美家介紹説,去年中央提出構建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就是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方針,核心要義是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這個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這是我們一個大的思路。
“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解決好13億人的吃飯問題。”畢美家説,未來我們將繼續鞏固農業基礎,牢固夯實糧食生産的三大支柱——有政策的支撐、科技的支撐、基礎設施的支撐,特別是確保耕地的紅線,這樣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有了實實在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