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可資本化技術規模有多大

  • 發佈時間:2014-12-05 13:30: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以培育高附加價值産業創造高新就業崗位,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的目標,促進技術、資本與企業家等創新要素深度融合、深度聚合的經濟範式。”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2014年年會上,中國科技金融促進會理事、科技部科技經費監管中心副主任房漢廷介紹,科技金融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創新驅動發展工具,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已經走過了相當長的歷程。

  現在,科技金融已經作為創新驅動的一個重要格局。政府資源配置、市場資源引導、創新激發等方面,都把科技金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這些現象都説明科技金融有力量,能起到驅動創新的關鍵作用。

  “企業家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本”

  “科技金融的工作有幾個範式,第一是創新活動的融資行為;第二是技術經濟範式。一個經濟模式的變動重點是由技術和金融兩個共同推動,叫雙輪驅動。同時,科技金融還是一個科學技術資本化的過程,任何一種技術、知識能不能轉化成賺錢的工具,而且能將投入者和受益者變成同一夥人。”

  房漢廷介紹了一個簡單的模型,就是創新經濟增長函數。“這個創新經濟增長函數是由四大要素決定的。一個要素就是社會在一定時期擁有多大的技術資本含量以及利用的份額。再就是金融資本數量以及轉化成創新資本的份額,還有企業家的數量以及創新企業家的比重,同時還有一塊社會資本。”

  從技術經濟範式來看,18世紀前,有重大技術的發明,也有科學的發現,但是它對經濟的貢獻是緩慢的。這裡面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技術沒有資本化。如果技術資本化了,才能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科技金融的發展過程。從金融經濟範式來看,技術一旦相對成熟之後,大量的金融資本就會涌入,涌入之後就會推動整個産業的擴張和企業的幾何級數的增長,然後形成快速發展,當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泡沫化,當泡沫消化之後,它又會進入穩定的成長期,再迎接下一次革命。

  “我要特別提到的是企業家經濟範式。”房漢廷表示,我們都知道,科技金融這四個字裏面就包含著科學技術、金融。企業家這個技術經濟範式常常被忽略。企業家是什麼?企業家是土地、勞動、資本之外的第四要素。他是生産要素組織化的人,他是把新要素拿入到生産領域的搞創新的人,他是利用開發創造機會的人。

  “其實有很多研究已經證明企業家本身是一種資本,企業家已經不是一種所謂的配置要素。”房漢廷説,歐洲從技術到人的素養、科學活動的發展,包括金融的發展都不比北美差,但是為什麼它的經濟比北美要差?整個總結下來,缺了一塊,就是企業家。還有大量的研究證明,企業家是一個資本,作為一個資本要素,一打開之後,社會就知道將來會怎麼辦。

  從一向對全球創新最活躍的23個經濟體的觀察來看,資本與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基本都在15%以內,剩餘的85%的貢獻是由資本化的技術、創新資本和創新企業家貢獻的。我們從這個觀察就可以看到,傳統的兩大要素,勞動和資本已經是余值化,真正的主力是技術資本、創新資本和企業家資本。

  “簡單來看,如果一個經濟體是一個三角體,我們把技術比作長邊,把創新資本比成寬邊,把企業家資本比成高邊,長×寬×高這就是類比化增長,只有技術、創新資本、企業家資本三家合一,才可能創造一個類比性的三維增長。”房漢廷這樣説。

   支援創新的資本有多少

  中國可資本化的技術規模大體有多大?房漢廷介紹,1991年國內專利申請受理45686件,申請授權21395件。第二個十年就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一些令人可喜的産業或者企業,2001年國內專利申請量有16萬件,申請的授權量接近10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6萬件,授權量1萬多件。到2013年,專利申請受理是237萬件,專利的申請授權是131.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的授權申請是82.5萬件,授權量20.8萬件。

  這就不是一般的量級的發展。“我們都知道,20.8萬件的發明專利,大體上跟美國接近了,美國不過就是25萬件。過去,我們跟美國是不存在可比性的,現在就具有了可比性。”房漢廷介紹,從這個意義上説,從191年到2013年,我國的發明專利的授權量整整增長了50倍,接近翻了6番,整個國際的情況是翻了兩番。“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現在在技術資本化方面應該説是具有了一個相當數量的條件,我們有這個資本可以做。”

  支援創新的資本有多少呢?2013年,我國GDP折算後約為9.24萬億美元。房漢廷介紹,國家的凈資産大概310萬億,居民資産148萬億,非金融企業的凈資産接近80萬億,金融部門是42000億。這其中有多少能夠轉化成創新資本呢?大概是4萬億,佔整個國家資産凈值1.29%。

  如果把企業家作為支撐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本,我們國家這一資本的發展情況如何呢?根據今年2月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一份名為《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為1527.84萬戶,註冊資本(金)96.88萬億元。其中,小型微型企業1169.87萬戶,佔到企業總數的76.57%。將4436.29萬戶個體工商戶納入統計後,小型微型企業所佔比重達到94.15%。房漢廷介紹,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30多萬戶,微創客1000萬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531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中的在孵企業70217家。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新的支援方式

  長期來説,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是困擾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一個重要問題,很多科技成果仍然躺在大學、科研機構的保險櫃和書桌裏,沒有變成知識,支援産業結構調整、支援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東西。國家要真正實現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過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把創新科技成果通過一種方式,能夠高效的轉化成企業可以應用,可以得到轉化的産品。實現從一個研究成果的樣機到企業轉化過程中的産品,到一個真正走向市場的商品,這樣一個過程靠傳統的支援方式不行。

  “我們調研了很多專家和行業從業者,他們一致認為,在成果轉化應用過程中融資難是第一難題。”科技部條件與財務司科技金融處處長沈文京介紹,在談到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原因時,超過51%的被調研對象認為是融資難,就是沒錢。讓企業家投,他怕風險大,不敢投。創業者,搞研發的這些人,家底有限,他也沒錢投。所以,成果轉化這個環節是非常缺錢的環節,風險大、看不準。

  同時,一個新技術新産品的出現可能意味著一批生産原有産品公司倒閉。如果銀行家、投資家看不懂趨勢,投資了一項技術,在新技術出來時又不能及時轉型,他們的結果和命運是什麼樣?為了推動更多的金融資本、包括民間資本來了解,科技成果和相關産業知識,科技部建立了科技成果庫,有大量的科技專家把科技服務體系完全覆蓋到金融服務上,這實際上就是科技和金融結合的過程。“某種意義上我們是做了一個婚介所。”沈文京説。

  沈文京介紹,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今年進行了兩項重要工作。今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科技部、財政部、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提出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改革,允許科技成果創造的單位擁有科技成果的收益權和轉化的決定權。準備先行先試一年,然後再逐步推廣。第二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是9月末啟動和實施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轉化是市場機制,形成一個全社會支援和創新的氛圍,搭建一個普惠制的政策,讓所有的企業、讓所有服務條件的項目都能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得到支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