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評:糧食生産“量”增更要“質”優

  • 發佈時間:2014-12-05 09:11: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宇 于文靜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我國糧食生産喜獲“十一連增”,這是在中國經濟增速下行背景下取得的不俗成就,可喜可賀。

  欣喜之餘還要看到,雖然産量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糧食生産仍然無法擺脫靠化肥農藥和大水漫灌提高産量的粗放生産模式。目前,我國畝均化肥用量21.2公斤,是世界平均水準的4.1倍,化肥平均利用率在3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糧食生産呈現出“大農、大水、大肥”的明顯特徵。

  化肥投入不少,利用率卻連年走低,還容易造成土壤板結,導致耕地品質下降。目前我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僅為1.8%,比上世紀90年代初下降0.35個百分點。即便是東北最為肥沃的黑土地,其有機質含量也只有2.9%,比上世紀80年代降低了1個百分點。粗放的耕種模式,不僅透支地力和産能,還極易導致農田污染,引發農産品重金屬超標等安全問題。

  我國糧食年産量已連續七年穩穩站在萬億斤大關之上,今後,在保證總量平穩的同時,更要注重糧食品質的提升,“量”增的同時更要做到“質”優。

  “質”優的一個關鍵,就是要更加關注糧食生産的品質效率,依靠良法良種,大力提高科技在糧食生産中的貢獻率。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當一個國家的每人平均GDP跨入八千至一萬美元階段,化肥和農藥在糧食耕種過程中的投入將出現不增反減趨勢。目前,我國正向這一階段邁進,摒棄“大農、大水、大肥”,讓科技成為糧食單産提升的主力軍,顯得非常重要。去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2%,與德國、英國、法國等的90%以上還存在明顯差距,科技興糧的提升空間還很充裕。

  “質”優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要更加注重農産品品質。隨著我國農業生産力水準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轉變,我國農産品供求關係逐步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人們在滿足溫飽的基本需求之後,越來越關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不僅要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面對這種需求變化,把農業生産從追求數量為主轉向數量、品質並重,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促進農業健康發展。 (記者 王宇、于文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