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産量“十一連增”何以旱也增産澇也增産?
- 發佈時間:2014-12-05 00:21: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我國糧食産量“十一連增” 何以旱也增産澇也增産?
(今日關注·糧食産量“十一連增”)何以旱也增産澇也增産?
——聚焦我國糧食持續增産背後的三大社會關切
新華網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劉羊旸、王宇、于文靜)國家統計局4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糧食總産量60709.9萬噸(12142億斤),比2013年增長0.9%。這意味著,在去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首次突破6億噸,實現“十連增”的基礎上,今年我國糧食總産量實現十一年連續增産。
糧食生産何以在前期遭受旱澇災害仍能增産?持續豐收為何進口依然增加?繼續增産的後勁有多大?新華社記者日前採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為何遭受旱澇災害仍能增産?
今年夏季,我國河南、遼寧等地發生嚴重旱情,大旱之年何以再獲豐收成為人們的疑問。
統計局公報顯示,今年全國穀物單位面積産量5889.4公斤/公頃,比2013年減少4.8公斤/公頃,下降0.1%。
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這主要是因為遼寧旱災造成部分地區玉米有所減産。但今年小麥、稻穀的增産情況較好。
“雖然今年局部地區災情較重,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受‘卡脖旱’,秋糧生産受到影響。但由於只是灌溉條件差的丘陵山區受旱影響較重,水源條件好的地區影響不大。另外,冬小麥、晚稻生長期間,主産區氣象條件接近常年,有些地區甚至好于上年,對作物生長髮育及産量有利。”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侯銳説。
“今年河南大旱多集中在丘陵山區,並非糧食主産區;大旱對遼寧影響雖較大,但比2009年的旱情要輕。”國家氣象中心研究員毛留喜表示。
“我國産糧區分佈十分廣闊,一個地方受災歉收,若其他地方風調雨順,可以達到‘豐歉平衡’。”農業部現代農業示範區管理辦公室主任聶新鵬告訴記者,去年南方發生洪澇災害,但北方整體風調雨順,今年儘管河南等地局地大旱,但産糧大省黑龍江糧食總産再創歷史新高。加之有關部門和地方及時採取了抗旱措施,今年旱情影響並沒出現此前想像的大。
業內專家指出,隨著科技力量不斷注入,我國農業抗災能力逐年提高,例如東北地區,由於採用現代化溫濕育秧技術,減少霜凍害和低溫冷害,擴大了玉米的種植帶和水稻的種植面積,促進了糧食生産發展。
持續豐收為何進口仍在激增?
雖然糧食産量連年增加,但近年來糧食進口呈現出激增局面。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進口穀物及穀物粉1565萬噸,較去年同期增46.3%。進口的穀物和穀物粉種類主要包括小麥、稻穀及大米、玉米、大麥等。
“國內外糧食價差是驅動中國糧食進口較快增長的主因。”中國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説,我國勞動力、化肥農藥等成本不斷增加,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提高了價格水準,而歐美等國糧食生産規模大,單位成本相對較低。
“過去兩年來,國際價格處於持續下降通道。一些國內企業為降低成本,加大了糧食進口量。”韓一軍説。
記者了解到,除了價格因素,品種餘缺調劑也是糧食進口增長主要原因之一。我國強筋小麥、弱筋小麥、啤酒大麥等專用品種仍供不應求,需要通過適量進口來彌補國內不足。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也需要進口泰國香米、義大利通心粉等産品。
專家們指出,雖然今年小麥等穀物進口增長較快,但就整體比例而言,我國主糧進口占國內糧食産量的比重不到3%,適度進口也符合國家的戰略部署。
“十一連增”後糧食增産會持續嗎?
我國糧食産量連年增加的趨勢還能持續多久?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專家們表示,糧食增産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假如在糧食生長關鍵期發生大範圍嚴重的自然災害,就有可能出現減産。
當前,我國糧食生産面臨多重挑戰。資料顯示,我國耕地、水資源對糧食生産的約束持續加劇。農田設施老化,全國大型灌區骨幹工程完好率僅60%,中低産田佔耕地面積約為三分之二,全國約有一半“望天田”;農技貢獻率整體不高,耕地品質退化、地下水超採嚴重問題突出。
“未來要注重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韓一軍説,糧食産量年際間有所波動,從市場、自然角度來説都是正常的,如果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在高水準上,哪怕出現減産,甚至連續減産也並不可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説,在目前我國糧食産能中,有一些屬於透支未來的不健康産能,應切實退出這部分産能。通過增加健康産能來彌補不健康産能退出造成的缺口。
專家建議,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必須做強現代種業,加強高效栽培、科學施肥、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農業節水、旱作農業等領域的科技整合創新和推廣;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經營的專業化、規模化與組織化,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